You are here

社會企業 一樣有錢賺 The Rise of Social Enterprises

社會企業 (Social Enterprise)一詞近期在港鬧得熱哄哄,那邊廂,特首承諾大力發展,這邊廂,葉劉又將之列為參選政綱重點。霎時間,鬧得甚囂塵上。但諷刺的是,本地有 6 成人不知何謂社會企業。其實這概念在外地流行已久,當中更不乏成功例子。

根據英國貿易及工業部定義,社會企業本身雖以企業的形態運作,但主要目的是改善社會,盈利用來投資於企業本身或社會,而非為了替股東謀取最大利益。

港社福界自強 收支露曙光

目前,本地存在好些社會企業,如新生精神康復會於年初,便與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合作,獲社會福利署撥款,開設以鄧麗君為主題的咖啡店「甜蜜蜜」。新生精神康復會是本地最早成立社會企業的首間非牟非福利機構,早在 1994 年於屯門街市設菜檔,其後陸續開計有機菜店、便利店、餐廳、禮品廊等多間社會企業,為逾 200 多名殘障及弱勢以及健全人士提供就業機會。據負責人早前向傳媒透露,該會營運中的社會企業,雖有部分虧蝕或面臨生意額下跌問題,但大部分能維持收支平衡。

此外,鑑於深水埗貧窮問題為全港 18 區中較嚴重的一區,加上 05 年時,失業比率較全港的為高,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在今年獲民政事務署「夥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撥款 110 萬,創辦社協首個資助期為 2 年的「曙光裝修工程」社會企業服務。計劃除為社區人士提供就業機會,讓他們重拾自信外,更可幫助生活有困難的舊樓業主進行家居維修。統計處資料則顯示,2001 年居於私人樓的老業主約有 32 萬,其中 2.6 萬名老業主住戶月入少於 2 千元,但他們卻要面對樓齡老化,無力維修的困局。曙光計劃,正好同時為雙方衝破困局。

不過這些社會企業,仍在起步階段,相比起外國的成熟發展,尚有許多借鏡的地方。

樂施會:Cafédirect 熱飲公司

以英國為例,社會企業已經涵蓋 5% 的商業行為,每年創造 84 億英鎊的營收,相當於英國國民生產毛額的 1%。事實上,由於全球貧富差距及環保議題愈來愈受到關注,社會企業在歐美地方已成為新趨勢。

像倫敦南岸的知名景點 Oxo Tower 與 Gabriel’s Wharf,就由一間推動南岸都市更新的公司 Coin Street Community Builders 開辦,由當地居民選出董事局負責經營,所得盈利,均會撥回發展該區的公共設施服務。

此外,近期進駐本地超市的英國最受歡迎品牌 Cafedirect 熱飲公司,亦是為咖啡農民的幸福謀取福利。Cafedirect 最初由樂施會等慈善機構創辦,以高於市價,向 12 個發展中國家的農民購買咖啡豆、茶葉及可可粉等。這些農民不僅擁有 Cafedirect 的股權,亦可發表他們對公司的意見,而公司的 86% 營運利潤 (operating profits),更會用以支援及培訓農民。04/05 年度,公司就回撥 57.4 萬英鎊於農民身上。由於其良心企業形象廣受消費者支持,去年該公司錄得 3.2 億元營業額。

經典例子:孟加拉鄉村銀行

不過數到最經典例子,還是去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尤努斯所創立的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 Bank)。

尤努斯本為經濟學教授,74 年,孟加拉大饑荒,死亡人數逾 400 萬。目睹屍橫遍野的慘狀,他雖飽讀詩書,卻束手無策。一天,他走訪一條大學附近的村莊時發現,很多人都靠借高利貸度日,甚至淪為債主的奴隸。他列出了村裏最窮的 42 戶家庭的名單,發現他們加在一起的欠債,不過是 27 美元。於是他借了錢給他們,他們也很快擺脫貧困。其後,他不厭其煩地向許多銀行游說,小額貸款給這些窮人,可惜都遭回絕。83 年,他創立了鄉村銀行,專注為孟加拉的窮人提供小額貸款。至今銀行已發放逾 60 億美元小額貸款,惠及 700 萬名貧窮人士。由於銀行能持續保持盈利,而且償還率高達 99%,小額貸款這概念迅速散播全球,更被多個國家引為借鑒呢。

﹏﹏﹏﹏﹏﹏﹏﹏﹏﹏﹏﹏﹏﹏﹏﹏﹏﹏

慈善創投 改企業形象

社會企業在外地蔚然成風,更衍生出社會企業基金概念。所謂慈善創投 (Venture philanthropy),是風險基金的一種,不過投資對象,都是一些有益社會的項目。

Investing for Good 慈善創投的投資諮詢顧問 Geoff Burnand 稱,社會企業投資已成為新興的投資目標,未來將有愈來愈多人從事這項目。Burnand 更指出,現時英國排名前 20% 的富人,僅將賺來的 1% 用作捐贈,比起排名倒數的 20% 所捐出來的 3% 還要低。但慈善創投則有可能改變他們為富不仁的形象。

另外,現時好些基金會,也對社會企業出一分力。像由惠普創辦人成立的 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基金會,現時每年就提供約 20 個名額,培訓社會企業人才。

﹏﹏﹏﹏﹏﹏﹏﹏﹏﹏﹏﹏﹏﹏﹏﹏﹏﹏

香港人一知半解

早前,基督教協基會訪問了本地 541 名18 歲以上市民,發現有 63.2% 受訪者完全不了解社會企業為何物,另有 81.7 % 不知道政府正在大力推行。不過,62.1% 贊成透過社會企業,協助弱勢社群解決就業問題。

Date: 
Friday, November 2, 2007
Media Name: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