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行智能拐杖裝置 三大功能助照顧長者
科技有助照顧長者,近年出現不少樂齡科技產品,隨著人口老化,相關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喜行產品設計師麥子澄(Vincent)為了解決患上認知障礙症祖父的走失問題,設計出外掛式智能拐杖裝置Walkpner 2.0。他與喜行創辦人李凱迪(Eddie)及吳穎思(Vincy)合組社企創業,最近獲得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的冠軍,贏得30萬元獎金,將實現產品的量產計劃。
喜行產品設計師麥子澄(Vincent)的祖父,現年87歲,數年前確診患上認知障礙症,一年內走失六、七次,每次都由警察尋回。Vincent為了祖父的安全起見,想盡辦法追蹤他的位置,包括使用具有定位功能的鎖匙扣、扣針、頸鍊,也買過智能拐杖等。
Vincent說:「即使是隱藏在衣服的東西,祖父感到異樣都不喜歡,加上他年輕時在電子廠工作,總是懂得拆掉這些裝置,然後丟棄。」
Walkpner 2.0的設計靈感,源於Vincent(左)為了解決祖父(右)走失的問題。
具有三大功能
祖父也不喜歡用智能拐杖,因為不是平日使用的款式,總是覺得不習慣,而且不喜歡被標籤,需要使用這類拐杖。經過反覆思量,Vincen想辦法將普通的拐杖,改裝成智能拐杖,最初的設計是在拐杖底部加入定位裝置,但因裝置令底部重量改變,反而容易令長者失去平衡。
Vincent說:「這兩年間,我前後設計了逾200種拐杖,最終選擇了外掛式設計,市面逾九成的拐杖,加上後隨即變身為智能拐杖。」
這款智能拐杖裝置定名為Walkpner 2.0,具有三大功能,分別是跌倒警報、電話通報及定位追蹤。首先,當拐杖跌在地上,隨即響起跌倒警報,附近數米的人都會聽到,旨在引起途人注意,留意是否有長者跌倒,可以即時伸出援手。
喜行創辦人李凱迪(Eddie)說:「跌倒警報會一直響,直至有人將拐杖扶正為止,由於長者跌倒可大可小,所以盡量令旁人多加注意。」
此外,在跌倒警報響起的同時,系統於30秒至1分鐘之內自動進行電話通報,打電話給預設的電話號碼,包括家人及照顧者,即使身處外地亦可接到電話。家人及照顧者從來電顯示可知長者可能跌倒,接聽電話可以聽到拐杖附近的聲音,例如長者的微弱呼救聲。家人或照顧者可以即時翻看手機App,了解長者的位置,決定是否需要自己或找人前往了解長者情況。
Eddie說:「家人或照顧者平時也可以隨時透過手機App,了解長者的位置,若發覺在同一位置靜止太久,可以打電話給對方了解情況。」
Walkpner 2.0具定位功能,家人及照顧者可以透過手機App掌握長者的位置。
改良產品再次參賽
Walkpner 2.0可用USB充電,同時可用太陽能補充,若充滿電源,可以持續使用三至四星期;至於一般的智能拐杖,兩、三天便需要充電一次,對於健忘的長者來說,較為不便。
Vincent修畢職業訓練局的塑膠模具課程後,在香港及內地公司擔任設計及部門管理等職務,2009年在香港公開大學修讀工商管理課程,並到澳洲Working Holiday及修畢管理學高級文憑,其後在當地塑膠模具工作數年,後來返回香港。
Vincent為祖父設計出智能拐杖裝置,並讓祖父試用,祖父帶著返回護老中心,職員發覺「很好用」,建議他將之商品化。此後,Vincent參與設計比賽及創業計劃,因而結識Eddie及Vincy。Vincy和Eddie是同學,2016年於香港理工大學產品工程及市場學系畢業,他們憑著畢業項目參加創業比賽,該項目同樣是長者用品,得知Vincent的設計理念後,決定一起發展。
三人以Walkpner於2018年首次參加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該比賽自2007年開始由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舉辦,是各大專院校一起參與的社會企業計劃比賽,由於當時Walkpner仍在研發初期,尚未有設計原型,最終決定繼續專注於開發產品。三人湊合30萬元,於去年6月正式成立喜行,並於去年底以Walkpner 2.0再次參加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除了有設計原型,亦有完善的財務及推廣計劃,結果取得冠軍,獲得30萬元獎金。
Eddie(左二)、Vincy(中)及Vincent(右二)一起參加香港公開大學的「開創匯」。
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結合了教育、比賽和孵化三個過程,參賽社企除可獲得獎金,還有培訓及導師支援,協助他們掌握更多有關企業營運和資金籌募的技巧。
研發隱藏版裝置
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為喜行配對了中風復康機械手社企Zunosaki創辦人張皓程作為團隊導師,為喜行的業務發展提供多方面的意見。Vincent說:「導師給我們很多有用的意見,例如不能等到設計完美才推出市場,應該在設計合理時推出,然後再慢慢修改。」
Walkpner 2.0與三間護老中心合作,讓中心長者試用產品,以收集用家意見,從而改良產品。Walkpner 2.0正在籌備量產,但在物色廠商的過程中遇上不少困難,包括因為訂單數量太少,廠商未必願意生產。
Walkpner 2.0與三間護老中心合作,讓中心長者試用產品,以收集用家意見
此外,為免被人抄襲產品概念,需要將生產工序拆細,例如製作晶片、起模、組裝及包裝,交給不同廠商負責。
Vincent說:「我們很想到內地,與廠商面對面洽談,但因疫情影響,唯有待疫情過去,再從詳計議。」
Walkpner 2.0的原型於去年的秋季電子產品展亮相,吸引了逾100名海外買家查詢,包括日本及南韓的買家,甚至有海外顧客致電喜行,表示想大量訂購,但由於當時資金有限,只能單靠人手裝嵌,未能大量生產。
除了贏出比賽而獲得的30萬元獎金外,喜行計劃透過眾籌平台Kickstarter籌集資金,期望於2021年1月投入生產。喜行計劃同時發展B2B(商業對商業)及B2C(商業對個人)業務,前者透過護老院、醫療機構銷售;後者將進入長者用品的零售商以及網店;同時繼續參加展覽,吸納海外訂單。
Vincent現正研發隱藏版的Walkpner 3.0,功能與2.0相若,但可以完全隱藏在拐杖之中,由於毋須裝設太陽能板,價格有可能較低。
Vincent說:「市面上其他產品,當長者跌倒時,要求他們按鍵求救,甚至要先按鍵確認『跌倒』才協助召援,其實長者跌倒已經很辛苦,根本無法兼顧其他事情,Walkpner 2.0可讓他們安心等候救援。」
何謂社企?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簡稱「社企」,並無明確定義,政府民政事務署設立的「社會企業」網站,參考本地及海外社企,歸納出以下定義。
「社企是一盤生意,透過企業策略和自負盈虧的營運方式,以達致特定的社會目的,而其不少於65%的可分發利潤會再投資於本身業務,以達到該社企的社會目的。」
「社企是一盤生意」,所以並不是慈善團體,後者為慈善目的而設立,運作不涉及商業經營,營運開支主要依靠捐款及贊助。現時香港沒有社企相關的法律或註冊制度,社企與一般私營企業無異,必須遵從所有適用的法例,並且申請相關牌照。
所謂「社會目的」,大多是幫助弱勢社群,為他們創造就業及培訓機會,協助他們融入社會、自力更生,亦有其他社會目的,包括促進社會共融,推動環保、公平貿易以及文化承傳等。社企透過產品及服務銷售賺取收入,賺取利潤的同時,達致特定的社會目的,所賺取的利潤主要用於投資本身業務,以延續其社會目的。
民政事務局轄下的「社會企業諮詢委員會」是關於社企的諮詢組織,多方面支援社企發展,包括提供政府各項推動社企發展的種子基金、資助計劃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