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象牙塔」科研如何落地?
學術研究一向是創新的基石和支柱,如何令深奧的學術研究變得更為「貼地」,並把研究結果變為創新方案,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一直都是政府和大學投放資源和關心的重點。
事實上,研究應用除了有助研發創新產品或技術外,亦有可能推動社會文化、公共政策的改變,並能更好地向不同群組提供協助或服務等。以下是數個由英國大學推動發揮影響力的例子: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憑着學者對阿富汗傳統音樂研究對藝術作出貢獻,亦有助保護文化遺產和重建阿富汗人民的民族認同感;
─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運用他們在無線電天文學的領先優勢,向不同社群推廣科普教育,並促進當地旅遊業;
─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環境保育科學研究,為巴西當局在制定林業保護政策和施行方面,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
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在「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中,新增「研究影響」為其中一項評審指標。這項革新除反映學術研究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外,亦提醒了大學人員在進行研究時,不要只着重成果本身,更要思考如何把研究影響擴展至更廣層面,為社會帶來改變和益處,而非局限於學術界同溫層內。
在今年的「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結果中,本港大學有多個學科的研究表現達到「世界領先」或「國際卓越」水平。這張亮麗成績表亦證明了本港大學的高超研究水平,成績令人鼓舞。以筆者服務的中文大學為例,於上月舉辦的首屆中大創新日就介紹了20個由教授主導的研究項目,展示研究項目如何能為香港帶來經濟甚至社會效益。項目應用範疇涵蓋範圍甚廣,包括醫學、應用工程及教育等。其中尤具代表性的項目有:早期大腸癌偵測技術、應用於微創手術的智能磁導內窺鏡,以及有幫學生學習漢語的虛擬實境應用技術等。
在香港,為令研究項目能真正走出大學到社區落地,創造更多社會效益,中大早於2009年成立了全港院校首個「知識轉移項目基金」(KPF),支持教授將研究轉化成社會創新項目在社區試行,而它的「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S-KPF)更會鼓勵和支持教授成立自負盈虧的社會企業,令其學術知識得以轉化。香港教育大學最近亦有推出類似計劃,鼓勵大學人員透過知識轉移產生更多正面的社會影響。兩項計劃皆獲香港政府社創基金支持,社會亦樂見更多不同院校的學者參與,在社會創造正面影響和價值。
因應各方的鼓勵及支持,近年來有不少成功把學術研究變為具社會影響力社企的例子,並受到廣泛注視,有些更成功地影響相關政策。例如由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鄧慧蘭教授成立的「語橋社資」(SLCO CR),以語言學研究為基礎,提供手口雙語培訓,除了協助聾人學生外,更令健聽人士明白手語並非聾人專用,達至社會共融,建構無溝通障礙的多元社會。鄧教授的研究和努力不但正面影響政府制定聾人教育政策,也為商界人士參與社會創新提供機會。除此以外,多年來的研究令教育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深深明白自閉症兒童在社交學習上的難處。作為國際自閉症研究學會(INSAR)「國際領袖」的香港唯一代表,蘇教授因而展開一項社交機械人教育項目,並成立社企「智趣伴星途」(STAR),首創以社交機械人協助教育自閉症兒童,透過機械人重複的情景演繹,改善他們的社交及情緒表現,加強其溝通技巧和認知能力,幫助他們更準確表達感受,融入社會。這兩間初創企業更加強各界人士對特殊需要兒童的了解和接納,為社會共融作出貢獻。
為協助弱勢學生學習第二語言,特別是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和基層學生學習英語,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羅嘉怡博士研究以科技輔助語言學習多年,並因此成立「動語文」希望幫助更多學生解決學習第二語言的困難。「動語文」會為老師提供創新方法進行教學,包括互動教學和「筆友」計劃,輔以教育科技平台,藉此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令學生更主動學習,從而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院校與非牟利組織的合作,亦能促進對研究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樂施會與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大學由2015年起開始合作,展開支援幼稚園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計劃;計劃成效顯著,並獲「社創基金」邀請成為全港首個「按效益付費」(Pay-for-Success)計劃,得到過千萬元的資助,彰顯公私營和跨界別合作的可行性。
以上幾個都是以本地大學研究作為基礎,成功轉化為創新方案,並於社會不同層面和範圍產生正面影響的例子。展望未來,隨着社會問題變得更複雜,我們需要更多以研究作為基礎,並能幫助應對社會急速變化和需要的方案。要有效滿足這些迫切需求和解決用家痛點,我們希望有更多來自不同專業範疇的研究人員互相合作,共同創造以用家為本的創新解決方案。故此,學者除了要有根基扎實的研究外,更要跳出象牙塔,真正明白用家和社會的需求。他們亦應加強與商界或非牟利團體作跨界別合作,更好地利用各方優勢,為世界共創更好未來。
作者徐苑思博士為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名譽項目總監
原文地址: 大學「象牙塔」科研如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