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混合學習翻轉課堂

總理李克強在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及之後的記者會上都談及「雙創」——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跟港府近年不斷推動成立創新科技局和前海夢工場,都是跟全球初創企業和網絡經濟近年蓬勃發展息息相關的,君不見這些年來媒體對創業相關的報道,與日俱增。

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雲端服務、大數據、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及物聯網等的發展正在滙流(convergence),種種跡象顯示各互聯網明星級公司,如中國的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00700)〕、後起的小米及美國的谷歌、蘋果、亞馬遜、臉書等都各自努力打造自己的平台,而大家都以創新為核心。不少傳統行業都在這大潮中受衝擊,甚至顛覆。由預訂機票及酒店房間到「打的」,購買日常用品到新年送紅包,都迎向一個新局面。於是提升創新能力,爭奪全球及區域人才的競爭便推向新高。

許多國家和城市都重新審視他們的人口、戶籍及教育政策,確保人才的供應能保持與時俱進。在中國大陸,隨着中央全面推動素質教育,加強培養優秀國民,關注城鄉差異,大家開始意識到以考試主導的學習模式有其局限,不容易培養出能不斷回應急劇變化的人才。

究竟傳統教學內容和上課模式,在新形勢面前應如何改革,方可把學生從掌握書本知識、尋求標準答案的舊模式,轉變到從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通過分析、想像、嘗試和創造來解決問題的新模式?老師也不再高高在上地指導一切,以書本提供的標準答案為金科玉律,反而除了提醒同學重複練習的重要,也要鼓勵同學間互相協作。

許多世界一流大學如哈佛、史丹福及麻省理工學院等都不但看公開試成績,而更看重申請者的個人成就,看看當事人能否在課外活動中為自己設定獨特的目標,創造別人所無的價值。世界一流企業在入職面試的時候,也會問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例如:「芝加哥有多少個鋼琴調音師」?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目的只不過是要找出申請者如何獨立思考。

所以學校和父母出於好意,處處為小朋友過分規劃,反而會削弱他們獨立處事和創造的能力,長遠更可能限制他們的發展。那麼什麼樣的課程才能面對這樣的範式轉變,培養出未來能承傳過去,開拓未來的新世代?

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

現在知識已差不多是免費的。學生只要在Google和百度搜尋一下,什麼知識概念都可以找到。加上近年流行的MOOC,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學到世界頂尖大學的頂尖課程,包括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等。Kahn Academy更為學生、老師及家長創建了一個多元的平台。加上科技進步,製作網上教材愈來愈簡單。以前,要一位普通老師製作一個教學短片或一個網上練習也許十分困難,但是現在科技進步,用智能手機已經可以拍攝一個精采的教學短片。

上網誘惑易失學習興趣

不過,互聯網也有其本身的誘惑,容易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上一代沒有網遊,沒有Facebook、Twitter、WeChat,更沒有多姿多采的視頻,給大家隨時觀賞《Running Man》和《我是歌手》,專注學習相對容易,但現今的學生很難再專注學習,除非讓學習變得有趣互動,而不再是沉悶的教科書。

那麼傳統書本的內容可以怎樣傳達給學生呢?現在老師可以預先把課題的基本概念透過錄製講解短片,連同相關筆記、幾題選擇題(以測試學生的學習進度),放置在教學平台上,要求學生回家觀看,好處是學生若不明白,可以重看幾次,但上課聽不明白,老師總不可能為每位學生重講幾次。有了網上平台,老師上課時的自由度就大了。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加強師生及同學間的互動,結合課前所學的基本概念,教授一些較深入及複雜內容,多讓學生在課堂做練習,老師可以及時解答學生的疑難。透過活動式學習,讓知識不再是沉悶的死物,而是能跟同學生活上碰到的問題結合,使之樂趣無窮。這便是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的精髓,它完全改變了以往老師單向授課,同學專心聽課的模式。

這種教育方案被教育界稱為「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它結合在線和線下將正規(受教育局規範)課程內容傳遞。在線部分可以容許學習者彈性處理學習時間、地點、途徑、及進度,而線下部分往往位於離家的實體環境(學校)中進行,而且需有老師督導。

創意工坊(Creativity Lab)

創意工坊的概念靈感來自MIT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edia Lab)的「比特和原子(Bits and Atoms)」小組的FabLab 實驗工坊項目,以數碼化技術結合模型生產的機器和工具,建立起一個個人也可以創作產品的平台,並經由尼爾格申斐德(Neil Gershenfeld)教授所開設的「如何製作幾乎任何物品的方法(How to make

almostanything)課程推廣起來。起初的對象只限於「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系(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Mathematics,STEM)」的學生,為了鼓勵製造的文化,使同學從實踐中學習。

慢慢這種氛圍也擴展到其他創意教育的課程中,當中包括美術、音樂、文字和多媒體的創作。於是STEM變成STEAM,當中所加進的「A」,就是代表廣義的Arts藝術了。期後,史丹福大學和世界着名的設計公司IDEO 合力創辦了「D 學院(D.School),跟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一樣,強調跨學科的協作,當中更包括商學院、教育系及藝術系,以「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方法,促成創新。過去十年,像FabLab和D.School一樣的學習單位,漸漸在全球流行起來,更從大學廣傳到中小學校去。混合學習和翻轉課堂所強調的活動學習可從創意工坊中得到豐富的支援,一個全球的學習網絡,一個倡導分享文化的學習社群已經形成。許多預先製作好的活動資源和硬件的規格應有盡有,加上3D打印及開放源碼的技術漸趨普及,以後同學上課的時候除課室外就會多了一個學習的空間,容許他們動手動腳來創造。

從混合學習到翻轉課堂,創意工坊到設計思維,我們不得不回過頭來問:創新教育在香港應如何往前走?

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項目總監

孫耀先

Date: 
Thursday, April 2, 2015
Media Name: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