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輩朋輩壓力「圍攻」 港青難創業
中大創業研究中心昨日與Google發表香港初創企業生態研究報告,發現本港雖然擁有良好的基建和互聯網設施,但本地企業生態系統欠缺凝聚力,本港商界少有支持本地新創企業,在香港創業更受到父輩和朋輩壓力,以及傳統營商方式的阻礙,令香港出現「創新困局」。中大創業研究中心主任區玉輝教授呼籲政府、商界、投資者、教育界與新創企業攜手,突破困局。記者 勞顯亮
中大創業研究中心去年與Google合辦「EYE年輕創業家計畫」,為創業隊伍提供諮詢和支援,從九百名參加隊伍中選出勝出的六隊到矽谷考察,並進行初創企業生態研究。
科研投入少 商家多向外招手
負責研究的中大創業研究中心主任區玉輝表示,報告發現四成三有潛質的企業家會在創業時考慮社會及文化規範,決定延遲創業大計的年輕人更指,參加創業計畫後,朋輩壓力增加逾四點三倍。「創業很孤獨,父母望子成龍,認為要做專業人士、入大公司。而港人多數在讀書考試的環境下成長,想法較為單一,一旦決定創業後,就可能要改變現有的生活模式,因此朋輩壓力更大。香港不少企業都是家族式經營,即使家族二代接班,亦要受父輩壓力,而傳統的營商方式亦無鼓勵科研和創新。」
本港科研投入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零點七三,遠低於新加坡、台灣及南韓的百分之二至四,報告發現,九成四的香港公司並無投放資源進行研發,當中近兩成四甚至認為沒有必要,區玉輝笑稱,「以前常說『High tech 瀨嘢、low tech 撈嘢』,做高科技風險大,賺不到錢,令香港企業很少投入科研。香港企業就算有購買科技和專利,都是向海外買,可能他們認為香港『無好嘢』;而本地的發明,多數來自大學和官方資助的科研中心,購買這些發明的買家多數來自海外。商界、投資者、政府、教育工作者和新創企業之間都缺乏溝通,才會出現這個斷層。」
蝕本項目也可育才回饋社會
過去三年,區玉輝一直在推廣天使投資,希望天使投資在香港能專業化,調查指有六成八的港人會定期捐款給慈善機構,半數港人會對陌生人伸出援手,港人雖然慷慨,但新創企業所得到的風險投資只有百分之三來自本地企業或機構,遠低於美國的一成六。區玉輝認為,本港社會要改變思維,才能扶植新創企業和培育人才。他認為,政府可與懂得風險投資的人合作,配對投資,但若項目成功,政府應以原價或低價賣出股份,吸引有心人,「否則蝕本有政府包底,賺錢我又無着數,就無人願意做。」他認為,政府不應以賺錢的心態去扶持新創企業,「要賺錢就去炒股票,就算新創項目蝕本,中間培養的人才最終亦能回饋社會。」
過去五年本港有十四萬個新增商業登記,區玉輝期望能為當中百分之二,即約二千八百家新創企業提供支援,預計四年後可以創造逾三萬三千個職位。Google香港董事總經理Dominic Allon表示,今年會再與中大合辦「EYE年輕創業家計畫」,並以「生活在流動為先的世界」作主題,選出十個成功隊伍重點培育,「有一成四的港人只用手機上網,初創企業應把握流動科技商機,改變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