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社企不易,要長久經營就更困難,如何守業大有學問。兩間成立幾年的港社企,ALCHEMIST與木一番均以Upcycling(升級再造)概念運作,冀以廢物創造新價值。
兩社企經營數年後調整定位,業務趨多元化,找到持續下去的曙光。
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項目總監徐苑思有多年研究社企經驗,她指,一如普通企業,社企業務多元化是必然的,創辦人不可只靠一個生意概念用到老,要一直思考如何令業務進步。
ALCHEMIST:鋁罐變腕錶 兼攻裝置藝術
見到街邊滿是鋁罐,一般人最多是拾起放至回收箱,但ALCHEMIST創辦人,80後凌靜然(Kat)想到,將這些鋁罐加工變時尚腕錶。
Kat畢業後曾從事產品設計,見不少廠商生產過程極為浪費,一張梳化可因款式問題整個棄掉再製新款,令她想為減廢做些事。她花了幾個月構思出鋁罐腕錶,參加數個本地及歐洲創業及設計比賽,得獎後於2012年創辦品牌,透過庇護工場聘請車工,正式投產。
公司初期主要將手錶賣向歐洲,兩年後發覺發展陷困。除因歐洲經濟差,銷售倒退,還因拍檔另有計劃決定拆夥,要Kat自己一人包辦業務,當時壓力之大,令Kat一度有意結束經營。
雙綫並行 減廢效益大
Kat去年為減壓,周末放下工作走到長洲散心。她明白鋁罐感覺平價,定位時尚產品難有大市場。但如調整產品定位,變可穿戴藝術品,從而傳播環保價值,或更能擊中支持環保的客源。
但應如何着手改變?轉機來自去年一個偶然機會。Kat有朋友的社企接下一個聖誕樹的裝置項目,邀她協助,以鋁罐製造5萬顆星星配件。完成後反應很不錯,有客人問她是否有興趣做其他裝置。Kat發現,製錶消耗的鋁罐有限,每月僅數百個,若用於製作裝置藝術品,動輒需數千個罐,減廢效益更大。運作上只需對生產綫略作調整,收入亦較理想,因此Kat希望今後能兼顧裝置藝術這方向,雙綫並行,增加公司在藝術方面的參與。
至於手錶業務,Kat今年於商場開設Pop-up store,發現相對創立初期,港人對鋁罐錶興趣增,年紀較大的顧客也會買,同時將產品銷往內地及日本。她感到環保再造概念已較過往普及,希望未來更進一步。公司現有3名全職員工,料今年可收支平衡,但希望有更穩定現金流,應付意外支出。
木一番:舊木製家具 包辦室內設計
香港欠缺處理棄置木材的方法,除了送往堆填區可怎辦?80後鄧慧玲與拍檔於2012年創辦木一番,冀為這些舊木帶來重新的機會。
鄧慧玲畢業後從事土木工程,後來與家具設計師出身的好友拍檔創業,輾轉投入木材的再造生意。早期困難在於收取木材的量不夠,直到有人介紹,接收整幢大廈拆卸的實木地板,才解決原料問題,正式投產。在工序上,除了專業師傅,木一番亦有與社福機構聯繫,聘請學障人士協助。
設DIY工作坊 宣傳環保拓收入
單件家具定單有限,故木一番早期生意未算理想。為拓收入來源,木一番舉辦DIY工作坊,作為企業客戶的員工培訓活動。「回收製品做得再靚,產品都很難賣出,但如果教客人DIY卻很受歡迎。」工作坊可消耗部分木料,又可趁機宣傳環保理念,並賺取收入,一舉數得。
後來木一番因參加一個社企比賽,結識一些餐廳老闆助搭路,開始提供室內設計,並包辦招牌、家具製作與裝修等工程。公司亦可因應客人需要,提供指定的家具款式,這些項目的收入遠較單賣家具理想。
另外,公司亦有在一些NGO裝修項目入標,她指,NGO對工程的環保要求很高,而以回收木為原料,有一定競爭力,客戶包括綠色和平等大機構。
講到業務發展,鄧慧玲有點無奈地表示,現時有定單,而且品質也愈見改善,也接到大客戶生意,可是仍未收支平衡。鄧慧玲指,升級再造業務於香港有先天難關,其他地方發展多有政府補貼,但香港租金與人工水平都高,就算有社企招牌仍是艱苦經營。但想到減廢的概念,加上協助學障人士就業兩大任務,是她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她希望今後設計方面收入的佔比可增加,助業務更穩定。公司獲協助,作為NGO以較低租金於港鐵站開店,明年入伙。「室內設計生意始終需門市接待客戶。」木一番現時一個月可以消耗約1噸回收木料,冀日後可以繼續增加。
覷準市場需要 構想宜貼地
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項目總監徐苑思指,近年社企概念普及,可以見到運作模式上漸變成熟及多元化。
她指,早期趨勢以就業融合社企的形式,以聘請弱勢人士為中心;但近年多了群有較多商界經驗的人士,將他們的專長帶入社企;亦有更多途徑協助年輕人嘗試創業,帶來不少新鮮想法。例如見到有些社企有些不再以協助就業為主導,但有很清晰的社會使命,旨在解決某些特定社會問題,運作上亦由庇護工場生產物件,擴至各種更彈性的運作模式。
商界人士參與 社企更成熟
今年為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十周年,徐苑思指參賽人數持續上升,由首屆約300人增加至去年的逾800人,可見學生對協助解決社會問題的興趣增加。
可是,學生創辦社企的常見方向,是先有希望協助的團體,再去想做甚麼生意。「例如有群學生想幫助新移民婦女,他們會想到去開一間花店去聘請她們。」她指,這種供應導向模式未必理想,因為構想出來的業務未必是社會所需,創辦社企應該考慮需求層面,即社會有甚麼需要未被滿足,然後要多了解協助對象有甚麼技能,以提供市場需要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