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一代產業會如何?
Facebook和Dropbox有哪幾方面是一樣的?除了它們是世界知名的科技公司外,大家未必會記起兩者的創辦人都是原本在波士頓創業,但是把公司轉移到矽谷發展,之後才能成功。錯失了一代產業龍頭的波士頓背後有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註】
波士頓的產業沿革
波士頓既有創業、創新的傳統,百多年前的工業發明,例如貝爾(Bell)的電話通訊、MIT二戰時提供給盟軍用於海戰的雷達;五六十年代電子工程發展,如王安電腦、DEC迪吉多電腦,以至其他高科技公司就在城裏及附近知名的128公路(Route 128)相繼建起來;這些當時得令的公司隨着時間巨輪轉動而消失。代之而興的的個人電腦世紀,發明於波士頓的第一代試算表VisiCalc,就在三藩市剛出售的蘋果II型電腦上運作。沒有VisiCalc這個稱為世上首個「殺手應用」軟件,就不會有後來的Lotus Notes甚至整個個人電腦產業。不過,正如分析矽谷及波士頓競爭的《區域優勢︰矽谷與一二八公路的文化與競爭》所闡述,合作氣氛及地區文化解釋了高速改變、不確定性高的個人電腦科技,更適合由開放的矽谷去發展。波士頓也就從高科技領袖位置被拉下馬來,它會否因而一蹶不振或因挫敗而深刻地改變氛圍?
深厚基根繼續支持當地發展,多所教育及科研機構,能夠獲取大量政府基金及吸引私人捐獻作突破的科研發展。況且波士頓在1946年就由Georges Doriot作為現代創投基金先驅,建立首個基金Americ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投資了包括前述由MIT畢業生開辦的迪吉多(DEC) ── 後來為第二大的電腦科技公司,基金成為創投公司的搖籃,奠基了東岸的創投產業。出色的教育、科研加上資金,吸引人才,刺激思維,即使面對其他地區的競爭,仍然為波士頓不斷帶來新產業的機遇。
產業在挫折中前進
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臨,青年學子在出色的大學裏受到優良的訓練,處於科技前端,把握新機遇開創最先進的的公司。Mark Zuckerburg在這樣的環境下創辦了Facebook。不過就如電影所述,Mark與夥伴希望獲取融資,當地領先的創投基金Battery Ventures因為它的分部已經投資了Friendster,最終沒有入股波士頓起家的Facebook。Mark暑假時到訪矽谷與知名的投資人Peter Thiel會面,他二話不說就以50萬美元買了10%股份,Facebook留在當地發展,終成巨鯨。Dropbox的創辦人Drew Houston畢業於MIT,實習於當地的互聯網保安新創公司Bit 9,不久自行創業,但不獲當地的加速器及創投基金Atlas Venture及General Catalyst青睞,認為它不能與Google或Microsoft對抗,不會戰勝當地的網上存儲公司Carbonite。但Dropbox最終由矽谷Y Combinator的支持,終成上市時市值90億美元的公司。由喪失互聯網標杆性的公司可見,互聯網產業重心在矽谷,不會是波士頓。換個角度,如果這些公司留在當地,缺乏消費者視角的工程人員支援,它們會否成就大業亦未可料。
波士頓失卻了一些創新機遇,但同樣有可觀的新創公司把握新的市場︰電腦憶體公司EMC記被Dell收購,後形成的DELL-EMC-INTEL伺服器系統成為雲端科技出現前的標準架構;Tripadvisor利用Facebook發放地圖;Houston實習過的Bit9改名為Carbon Black後,亦於2018年上市,現在的VMware-Carbon Black成為了雲端保安的佼佼者。除此之外,波士頓亦不乏機械人、AI、飛天汽車等等科技公司,多采多姿。資訊科技的創新中心位於矽谷是事實,但它的工程人員實在優秀。
波士頓沒有因此挫敗失去活力,垂頭喪氣。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它由1980年代開始找到了新的跑道,成為了生物科技及製藥重鎮。筆者以前介紹過的Kendall Square就是其中核心,幾平分公里的地方裏的工廠造過美國鐵路的車廂,成就過電話網絡的實驗場,更收納過電腦、互聯網的科技公司,不少如今都成為生物科技公司的實驗室、辦公所。所有最老的藥廠都將R&D設於這小小的地方,去採納最新的發展,增加互動,而不是像從前般在深山密林,隱藏不及開放有用,新創的生科企業比較一站式的內在研究體系更快、更省錢。租金自然高昂,更創造了高薪厚職,當地最大的私人僱主都是生科公司,吸引人才及資金投入,締造了良性循環。
如此成就,可以追溯到VisiCalc成立的時間,哈佛開設了一間新實驗室聚焦基因重組技術(Recombinant DNA)。當時引起了學者、市民及市長關於「新科學怪人」的激辯,市議會一番考察後訂定了法規及標準,沒有其他地方有規例可以跟從,容許這為人所懼的新研究落地生根,釐清可以做及如何合規的制度為新產業撥開雲霧,生科公司及創業家因跑道清晰躍躍欲試。其中的先鋒Biogen(人造胰島素)由創辦人之一哈佛教授Walter Gilbert率先開設實驗室,一石激起千重浪,其他人紛紛落戶,其餘就是歷史。發明DNA排序為Gilbert帶來了1980的諾貝爾獎,他後來更當了Biogen的CEO。
波士頓的得與失讓我們見到失去一代不代表失去將來,有底蘊的地方,未來由人們來創造!這個故事對我們有什麼啟示,下回再作分解。
註:Kiasner, S. 2021. Innovation economy: True stories of startups, flame-outs, and inventing the future in New England.
作者區玉輝為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網址: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324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