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熾熱的創業氛圍
推動創業的活動在這個星期一個接着一個,星級的講者如走馬燈般在講壇上發表偉論,本港的創業氛圍提升上一個新的層次,而因眾多海外嘉賓聞風而至參與了這些活動,也帶動了外國對香港創業環境的討論。這些活動對香港有甚麼價值呢?
剛過去的周末,香港迎來第六屆民間社會企業高峰會,參與者逾千,單單之前的預備活動就帶來了SROI(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Network 的總裁Jeremy Nicholls,開班講授了如何衡量社會創新及投資帶來的社會回報(SROI) ; 又有Rosemary Addis,作為澳洲推動社會投資的先軀,討論及傳播了她們政府以公帑推動社會創新及社企的實質操作。
解困新聞學倡推動社會
高峰會演講嘉賓,還有大名鼎鼎的David Bornstein 指出,傳媒不應只作社會批判,還可透過「解困新聞學」推動社會改變。筆者在因緣際會之下與創新投資者Richard Edwards同台演講,有機會聽到他講解美國政府部門怎樣以數千萬美元的社會債券(social impact bond)作工具,吸引主流投資者投入資金去改善公共服務,如托兒服務及更新服務。眾多創新又實際的做法,給筆者及與會者帶來思想的衝擊。
在這文章見報之日,InvestHK的「Startmeup」計劃正在舉行,經過精挑細選的12 家外國新創企業競逐3 個來港創業的大獎。政府推動大企業投資多年,有感創新要有群聚(cluster),現在也把目光移到鼓勵新創企業身上。可喜的是,各政商部互相配合,把科學園一年一度的Inno Asia 年會安排在明天舉行,屆時有創新企業發表演講,更有風險及天使投資者與新創的企業配對活動,而同期在舉辦的又有「設計營商周」(BODW),推動品牌與設計。明年初「創不同(MAD)」又接着舉行……。
這些會議及活動,已經不經意地把香港打做成創新創業的集散地,帶來了知名的講者,吸引了亞洲至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他們吸收了創新及創業的意念,認識了可資合作的夥伴。但這些活動有否推動香港的創業呢?Dot.com 泡沫之前,香港的科技企業似「虛火」居多。雖然那時候的香港是出入口及製造業中心,但受到環境及人才的制約,科技產品並不是強項,創新者實是少數,而了解國內市場的香港創新者更是少之又少,根本無法打動投資者相信開拓市場的可能。只有少數當時的創業者能待到開花結果,類似出售給IBM 的Outblast 及現在聲名鵲起Cherrypicks ,只是寥寥數間企業。
十多年過去,本地充滿了過去十年在內地打拼的管理人及企業家,他們具開拓市場的能力,而新成長的X 及Y 世代的價值觀跟保守的上一代又有不同,較多不再抱「搵食」的心態,追求「不同」及獨立。
政府投資的計劃及硬件亦漸見成效。科學園、數碼港、各大學的科研計劃已開始培育出具有獨特科技的新創企業,這些企業能打入國內以至外國的市場,又能取得來自矽谷等地的國外投資,表表者如9gag、Frenzoo、Coachbase等公司。
人才硬件漸已成熟
發展到現在,我認為大家還可以批評香港不夠科技,但說香港沒有科技已經不再真實。看新創公司如InsightRobotics,開創了遙控監視山火、油管的生意;Playnote AURALBOOK能分析歌曲及拍子,有如音樂教授從旁指導。又如昨天我與一位校友及其新創企業團隊見面,他們是全球幾家之一被Google 邀請到MountainView 的總部示範新技術的網上防偽技術公司。有朝一日,樂觀地說,它們這些科技企業有可能成為明星科技企業,見證香港創新的成功。
希望新一輪的推動,再加上來年眾多的政府及民間計劃,如Google及中大的「EYE」及互聯網協會的StartLab,能進一步補足現時的短板,如缺乏技能全面的人才、資深的導師等,使創業在香港植根,令未來有更多人才考慮以創新型的創業為職業。
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任
區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