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事件暴露港企繼承問題多
一向都予外界「兄弟同心」感覺的新鴻基地產(0016)郭氏三兄弟,竟然上演了「豪門內鬥」的戲碼,擾攘多月才暫告一段落,但事件卻為本港的企業管治及繼承問題,敲響警鐘。
曾對亞洲區上市企業的繼承過程進行過研究的學者就直指,本港家族企業出現內鬥問題,其實相當普遍: 「綜合他們在繼承公司後5 年的股價表現,得出的結論,就是香港的企業繼承問題,一直都處理得很不成功。」羅康瑞:家族內意見難平衡家族企業近日成為全城焦點,擁有多家上市公司的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亦認為,今次新地的糾紛,是對家族式管理的上市公司,響起警號。「家族成員間意見不容易平衡,故把控股權與管理權分家,企業才可望長遠發展。」不過羅康瑞坦言,作為公司控股股東,要將管理權下放,確實不容易,相信本港的上市公司仍需要一段時間適應。
地產界多靠人脈難尋接班人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曾於06 年,對香港、日本、台灣及新加坡共500 家上市企業於1990 年至2005 年期間的繼承過程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果是本港的上市企業,在下一代繼承後5 年內,其股價平均回報為區內表現最差。「這個數據其實已反映了本港的企業繼承過程,處理得很不成功,常常出現內鬥而影響公司表現,只不過他們平日的不和,沒有像今次般爆出了大新聞而已。」當年負責這項研究的中文大學會計學院教授范博宏如此表示。
范博宏分析,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與企業的產業性質,以及上一代太遲安排接班人有關: 「香港的家族企業主要是經營地產業務,成功與否,講究的是政經關係、人脈網絡,這些都是很難帶落給下一代的,所以要更早培育接班人,要有競爭才會理想。」范博宏舉例, 美國通用電氣(GeneralElectrics)前行政總裁Jack Welch,總共就花了8 年時間,在30 多人中挑選一名接班人,最後獲選者更是一開始屬於不被看好的一群。「反觀本港的企業,來來去去只在2、3 名兒子中挑選承繼人,成功的比率又怎會高呢?他們應該要再早10 幾年去準備接任的問題。」本港上市的家族企業,大大小小多不勝數,到底誰會是下一間爆出內部糾紛的高危公司?
范博宏就點出了企業的5 大特質(詳見表),包括主席年時已高、董事會家族成員眾多、創辦人個人色彩濃厚等,都是最容易令企業陷入交接危機的因素。
接手後宜先釐清股權
那到底香港有沒有繼承家族企業較成功的例子? 「以股價表現來說,利豐(0494)可說是做得比較好的。不過他們經歷過困難時期,在父輩去逝後,他們要先把公司私有化,重整兄弟間(利豐現任大股東馮國經及馮國綸)的股權問題,然後才再上市。如果沒有這個過程,相信利豐今天就不會如此成功了。」以利豐的例子反觀新地,同樣是兄弟管理的企業,但卻因新地三兄弟的股權未獲釐清的關係,導致今日兄弟不和、但大哥卻無法退出,又不能分家的進退兩難局面。「如果新地當日像利豐一樣,把股權搞清楚,那今天大哥就可以把股權全賣出來,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至於演變至今,為了大局得犧牲部分人利益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