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香江豪門多易主內企借港國際化 家族港企式微 亟待轉型

招商銀行、金融界、橙天娛樂、百麗、雅戈爾、納愛斯……這些對港人來說還很陌生的內地企業和品牌,先後強勢登陸香港,與此同時,包括鄒氏家庭、伍氏家族、邵氏家庭在內的數家香港「豪門」不約而同地告別市場。「老富」的隱退,「新貴」的上位,資本故事中主角的更迭衝擊著香港商界的神經,本港家族企業的式微令人慨歎。專家表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家族企業應儘快轉型,把企業從內到外修煉成經得起風浪的現代管理型企業。商報記者顧安安

內地新貴強勢入港本港豪門相繼隱退

近日,香港湧現不少上市公司賣盤及收購合併等消息,鬧得沸沸揚揚的內地富豪楊國強收購香港TVB一事也有望於本周敲定。

5月27日,市場爆出消息,廣東地產大亨、碧桂園董事長楊國強「擊敗」國際資本巨頭黑石與凱雷,將以個人名義,以不低於100億港元的價格收購香港影業先驅邵逸夫通過邵氏兄弟(0080.HK)持有的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0511.HK)26%的股權。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即內地觀眾熟知的香港無線電視台(TVB),是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華語商業傳媒公司。目前楊國強已取得125億至130億元的資金,預計可於近日簽約。恆基兆業主席李兆基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證實,邵氏主席邵逸夫願意接受楊國強「分期付款」,使得楊國強收購邵氏已經幾乎沒有懸念。

在此之前,與邵氏公司齊名,被譽為香港電影業的兩大傳奇的嘉禾集團去年10月已「易主」。集團主席鄒文懷家族將所持有的24.78%公司股份,全部賣給了內地名不見經傳的文化娛樂公司———橙天娛樂。今年5月28日,橙天娛樂董事長伍克波宣布,將進一步向嘉禾娛樂現行所有股東提出全面收購建議,其一攬子收購計劃動用的資金總額最高達5.3億港元。創辦於1970年的嘉禾被譽為華語電影傳奇,而橙天娛樂僅有4年的歷史。

此外,發生在香港金融領域的收購合併亦為外界矚目,其中,招商銀行競購香港老牌家族企業永隆銀行歷時半年之久終於落幕。6月3日,招行發布公告,宣布最終以172億元人民幣巨資完成了對永隆銀行53.12%的股權的收購。

事實上,內地銀行早已對香港金融企業虎視眈眈。12年前,招商局集團收購香港友聯銀行部分股權,開啟了內地企業收購香港上市公司的序幕。回歸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未變,內地銀行展開大規模併購香港金融企業的新一輪戰鬥。2004年,中國工商銀行向富通集團全資收購華比富通銀行股權;2006年中國建設銀行向美洲銀行購入美洲銀行(亞洲)的權益,都是其中的重要案例。

不單在金融業,在電訊、消費領域亦出現了多起內企併購案例。去年11月,雅戈爾集團以1.2億美元現金收購了香港服裝三巨頭之一的新馬服飾;今年5月,百麗國際以每股6港元的作價全面收購香港美麗寶;2006年,中移動收購香港華潤萬眾;2005年,網通以10億美元購得香港電盈20%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等等交易,均引發國際市場轟動。

借港平台拓國際市場擴張整合搶市場先機

從近年來的一系列併購、收購案例來看,買下港企的內地企業均為立足內地市場、品牌實力蒸蒸日上的公司。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溫天納認為,香港市場發展相對成熟,內企通過收購港資企業股權和資產可直接增強與國際市場的聯繫。

溫天納表示,香港可供收購的企業尤其是家族式企業的規模相對較小,內地企業所需動用的成本也相對較小。香港市場透明度較高,監管相對健全,使內地機構在併購上所能獲得的評估較為直接。有了新的香港的業務及對外聯繫等基礎,內企日後作出下一步的國際化拓展計劃就會更加便利。

以招商銀行收購永隆為例,在香港上市的中行、建行、工

行、交行、招行及中信六家中資銀行中,招行的香港業務起步最晚,也最弱。國海證券研究員馮偉認為,收購永隆可以使招行較快進入香港市場,參與發展與競爭。招行目前在香港只有一個網點,通過收購永隆可以直接擁有其在港35家分支機構及海外2家支行等,擴大分銷渠道。因此,市場認為,收購永隆的更大意義在於將香港作為國際化戰略的跳板和練兵場。

「就收購而言,與其直接去北美、歐洲收購,還不如先在香港進行收購,積累經驗之後,再去西方收購。因為香港和內地地域更接近、市場更近似、文化更了解、後期整合更容易些。從這種角度看,其實招行比平安、民生更理性和謹慎。」海通證券金融業分析師邱志承分析認為。

依托資本力量確立江湖地位

在內企併購港企的眾多理由中,想通過擴張整合,依托資本力量,確立江湖地位亦是其中之一。

以百麗國際為例,此次收購擁有500多個分銷點的美麗寶,同時運作不同檔次的品牌和不同類型的鞋類產品,同時進攻內地和港澳市場。「百麗與美麗寶合併後,上游供貨商可以增強渠道控制力,下游市場可以最大化地提高市場佔有率,擠掉競爭對手。」一位市場分析人士指出。

自2007年上市以來,百麗國際已經完成三項大宗收購,包括6億港元收購奧斯企業、15億收購男鞋巨頭森達、5.63億元收購上海永旭。從30年前珠三角的製鞋小作坊起步,鄧氏家族將有機會躋身國際鞋業巨頭。

與百麗相比,橙天娛樂通過資本突擊運作搶佔市場的手腕更為潑辣。成立於2004年的橙天娛樂公司,在短短兩年間,先後引進日本娛樂巨頭艾迴公司,「吞掉」了內地成立最早的影視製作公司金英馬。此次收購嘉禾,最大目的便是搶佔一個優勢資本市場平台。

分析人士認為,橙天投資的多項產業盈利回收周期都至少三五年,面臨著巨大的資金鏈壓力和盈利預期壓力。而通過藉助嘉禾這個殼進行資產運作,可以採用增發股票、增值擴股、置換資產、聯合投資項目、合併收購等方式實現資源配置和資本運作。相比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競爭對手,橙天娛樂先行一步,內地娛樂江湖格局或許因此改變。

溫天納認為,初涉娛樂業的橙天娛樂,國際市場品牌影響力不足,此番藉助嘉禾品牌打響企業知名度,亦可提高境外市場對企業的關注,增加打入國際市場的機會。

後繼乏人展業艱難港企易主多屬無奈

香江資本故 事主角中的「老富」變成了來自內地企業的「新

貴」。內地資本力量所進軍的香港產業橫跨金融、傳

媒、娛樂、消費等諸多領域。不少伴隨著香港市場走過動盪、走過成長、走

過繁榮與磨難,歷經數十年風雨與傳奇的家族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向市場告別。

繼承危機難以回避在國家經濟結構中,與國家保持著一定距離並處於正規金融體系之外的家族企業,是最有活力的經濟部門。家族企業在創

業初期時的競爭力特別強,但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就會暴露出很多弱點,這些弱點是制約企業成長發展的阻礙。其症狀

通常是管理層墨守成規,繼承人缺少才能和動力,家族內部在公司利益上

長期爭執,繼承危機亦是很多家族企業命運輪回中難以回避的章節。這從TVB邵氏

家族、永隆銀行伍氏家族以及嘉禾鄒氏家族的共同命運中可見一斑。永隆銀行創立伊始便帶有濃烈的家族氣息,從上世紀80年代在港上市至今,很大程度上仍以傳統家族企業模式管理,除了正副董事長之外,伍姓成員佔了7席執行董事席位中的4席。伍步高1985年繼承家業,出任永隆第三任董事長。

然而,永隆這樣偏保守經營的香港家族式銀行,儘管在香港擁有35家分支機構和一批忠誠度很高的中小企業客戶,但大市場布局的一時風光,卻無法消解作為中小銀行的展業之難,因此,轉讓股權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邵氏兄弟也面臨類似問題。儘管業績良好,但邵逸夫年事已高,近年已淡出公司日常管理,其子女也明確表明無意接手。儘管心有不甘,但邵逸夫不得不將嘔心瀝血締造的影視王國託付他人。

至於嘉禾創始人鄒文懷,1970年創業至今,已融資並製作了600多部電影,締造出多位世界超級巨星,譜寫了香港70年代後電影王國的神話。然而,面對無繼承人接棒的困境,鄒文懷最終也只能作出股權出讓的選擇。

為何家族企業難以逃脫「富不過三代」的宿命?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范博宏教授分析認為,這是由於家族創始人的成功所倚仗的多為政治聯繫、社會網絡及人脈網絡,以及良好的個人聲譽,這些獨特的「資產」,往往很難直接傳給繼承人。因此,家族企業家應及早設計繼承計劃,否則對企業後續發展不利。

競爭激烈內地市場開拓不力

在分析港企「易主」的原因時,溫天納認為,香港市場細小,每個行業投資額高,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由少數大公司主導。縱使一些港企積累了巨額財富,但市場增長點仍以內地市場為目標。一些香港企業想依托內地市場轉型、突破發展瓶頸的努力並未奏效,從而陷入困境。

香港資深電影人吳思遠在評論橙天入主嘉禾一事時認為,嘉禾轉型經營內地院線後,卻面臨著更為艱難的處境。「太早進入內地的高昂代價,令缺乏高素質華語電影的嘉禾在經營方面雪上加霜。沒有大片作支撐,再完備、豪華的院線,也只能成為無水之渠。此次橙天入主嘉禾,可以給嘉禾帶來新的力量,二者強強聯手,重點開拓內地市場,希望能重續嘉禾當年的輝煌。」

再以永隆銀行被招行收購為例。事實上,在決定轉讓所持永隆銀行股份之前,伍氏兄弟還有大舉拓展內地市場的雄心。然而數年的內地積極展業和中短期盈利的緩慢,令永隆有左右互縛之感。據永隆去年年報顯示,該行2007年淨利潤比2006年下降了15%。

香港證券分析師蔡鐵康稱,目前香港市場競爭激烈,中小銀行生存艱難,盈利水平下降,加之創業者後代對經營銀行興趣不大,才令永隆銀行這樣歷史悠久的家族銀行動了出售股權的念頭。

跨國公司近年蜂擁而入,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在這一輪全球競爭中,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國際化競爭的需要,只有從根本上進行戰略整合,才能創造出更大業績。據了解,香港目前有8間具家族色彩的銀行,有了永隆案例之後,永亨銀行、創興銀行、大新銀行被併購的傳言更是甚囂塵上。分析人士認為,香港中小型銀行尤其是家族式銀行難與大型銀行相比。所以銀行未來若想維持增長及擴展內地與海外市場,通過併購增強實力是大勢所趨。

Date: 
Friday, July 11, 2008
Media Name: 
Hong Kong Commercial Daily 香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