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社企挑戰賽
社會企業也是企業,是一盤生意;社企與商業公司的分別,是這盤生意除了賺錢,也可以解決某些社會問題,達致社會的創新和改變。
香港的社會企業在起步階段,大多由非牟利團體策劃和成立,初期資本由政府提供,款項由數十萬至百多萬不等。這些社企能符合民政局的要求,即在社區增加就業機會,但由於發起人往往缺乏「做生意」的頭腦,社企面對持續發展的困難,當政府的種子基金用畢後,部分社企只能結業。
在外國,成功的社企背後,有商學院參與設計創新的社企商業模式。哈佛和史丹福的商學院早有培訓「社會企業家」的課程,在香港,喜見中文大學的創業研究中心當仁不讓,成為推動學生認識和思考社企的先驅。
自前年開始,該創業研究中心每年舉辦「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歡迎全港大學生參加。這是個撰寫商業計劃的比賽,參賽團隊需要選擇某個社會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好主意,再把它變成一盤生意,分析市場,提出財政預算,並尋找社區夥伴落實計劃。計劃必須切實可行,贏出的兩個團隊(每團四至五人),將會獲發每人二萬四千元的研發費用,讓他們嘗試創業,實踐計劃。
也許是「獎金」吸引,今年的參賽隊伍破了上屆紀錄。我是總決賽的評判之一,聽了四個團隊的計劃後,佩服他們的創意和認真。同學們意識到的社會問題很多元,從服務有學習障礙的孩子,至撮合需要課後託管的家庭和可以提供這類服務的退休人士或主婦,至為輪椅人士設計適合的衣服,和把廚餘變成有機肥料,賣給有機農場和在社區推動綠化天台,都是可行的方案。
下一步,就是請同學與社區志願組織合作,發揮協同效應,讓社企成為民間自發解決社會問題的有效平台。
Date:
Tuesday, January 13, 2009
Media Name:
Oriental Daily News 東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