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對準基層消費 社企商機巨

「這不是普通的電筒,是不需要電池的太陽能電筒,有光時會亮,沒有光時就絕對不會亮。」還記得這句來自電影《國產零零漆》發明家「達聞西」的經典對白嗎?當時大家只會覺得這只是搞笑胡鬧的發明,可是在十多年後,兩名年輕的商學院畢業生竟將這科技發展成為跨國社會企業的產品,造福社會。

太陽能產品在鴨寮街隨處可見,太陽能板、太陽能電筒及坐枱燈的價錢由20元至200元不等。但正因我們居住在已發展的城市,能享用完善的水電設施,所以大都不察覺全球還有16億人,是生活在電力資源緊絀或難以接駁電力的地區。

能洞悉商機的企業是來自美國史丹福商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於2007年創辦D.light Design(下稱D.light),以最低10美元一盞的太陽能坐枱燈,取代蠟燭或煤油燈的照明方式,為全球電力供應落後的地區家庭帶來光明,好讓學童能在黑夜繼續閱讀,改善生活質素。到現時為止,已經賣出125,000盞,超過50萬人受惠。D.light亦在全球4個地區設有辦公室,最近也透過投資推廣署,在香港註冊成立辦事處,方便往返內地及其他地區處理業務。

金字塔底層 消費力驚人

真正能掌握普及科技,配合富策略性的市場定位來開發社會企業,D.light確實是值得香港學生及企業家借鏡。D.light的社企模式是典型創業方案:先確認社會問題及市場潛力、分析現存產品的缺點、改良發展高質價廉的自家產品、建立分銷渠道及促銷。

現時全球超過40億人活在金字塔的底層,每日收入不足2美元,他們的個人購買力雖然有限,但總人數之龐大,實是不容忽視的消費力。D.light明白這道理,看準金字塔底層的消費者重視生活必需品及價格,只要提供的產品價錢夠便宜又能改善其生活質素,他們都不會抗拒新科技。

社企除了能對環境及社會產生正面效果,同時亦要爭取盈利以維繫及擴充業務,這是D.light成功的原因,也是我們一直倡議的社會企業精神。D.light的構思是由參加商業計劃比賽開始,打從採購方式、產品質檢、環球市場策略均表達出現代商業化思維。無獨有偶,今屆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的兩隊優勝隊伍:Inter Cultural Education(下稱ICE)及True Colours也包含國際化元素,他們的隊員是來自不同國家,業務也體現跨國界的共融精神。

ICE的業務主要透過聯繫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師,來領導中小學生於課堂外學習外語及文化,以擴闊國際視野。而True Colours的業務是發掘栽培少數族裔的表演者及演藝項目的管理,提倡跨文化溝通及共融精神。由此可見,透過大學教育的思維發展及實習活動,通過商業計劃書比賽的訓練與應用,確能培育出擁有嶄新視野的社會企業家。

營商乏競爭力 受資助也虧損

非政府機構(NGO)在推動社會福利及創造就業機會予弱勢社群,所付出的努力及功勞是絕對值得肯定及讚揚的。不過,現時香港的主流社企發展全賴政府的財政資助,吸引不少非政府機構申辦。但在缺乏具競爭力的營商模式下,經營既艱苦又難以持續發展。

據日前首個本港社企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沒有接受政府資助的社企錄得盈利的比例遠較接受政府資助的社企多,當中受資助的社企更出現高達50.3%的虧損,而沒有受資助的則只有21.4%。

我認為非政府機構不必因為有財政資助就強迫自己「升呢」成為社企,反而爭取社福撥款及與商業夥伴加強合作可能是上策。學界在啟發創新社企思維亦已略見成效,希望能與政府及非政府機構一同攜手推動社企發展。

撰文:蔡明都 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項目總監

Date: 
Saturday, March 6, 2010
Media Name: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