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設計師突圍 放眼國際勝北上
逾60名香港設計師上月亮相米蘭設計周,以「香港:變不停」為題,於米蘭3年展設計博物館展現香港設計力量。
同期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裝身」完畢,化身設計師工作室和店舖的「元創方」(PMQ)開放試業。香港設計風景似是生機煥發。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現時香港設計師優勢漸減,面對內地海歸及海外軍團爭奪市場、言論自由空間收窄等多重挑戰。未來創業成功的方程式?答曰:設計思維+科技元素+商業模式。
海歸人才多 內地競爭烈
「敢不敢夢想香港有自己的MUJI、Apple、Google、UNIQLO和Nike?」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項目總監孫耀先提出一個看似奢望的問題。香港設計師的水平並不低於海外,往往只能為他人做嫁衣,鮮見成功的本土設計品牌,孫耀先認為,是因喜歡日韓歐美潮流的港人對本地設計不夠重視;另外,設計一件作品和經營設計品牌始終是兩回事。
香港設計中心數年前與中文大學合辦設計師創業課程,近期出書《志在創業:設計師創業8堂必修課》小結,撰文的孫耀先在書中以多名創業設計師為案例,從設計營商各個層面出發,大至探討香港設計未來擔當的角色,小至分享把握內地優質客戶的技巧,如找共同話題及充實自己,免飯桌上淪為「三陪」(陪吃、陪喝、陪聽),從營商定向、經營模式、法律須知、尋找客路、財務管理及中港融合等角度總結經驗,幫香港設計師認清挑戰並畫出前景。
內地開放早期,香港設計師頻繁北上,頗受重用,例如設計元老靳棣強設計的中國銀行標誌,至今仍被視為典範。但如今內地進一步開放,獲取資訊日趨便利,本土及海歸人才湧現,加上企業國際化的需求,青睞全球性公司,競爭大大加劇,香港不再是信息大門,北上亦不再是香港設計師的突破口。
懂營銷增值 拓外國客源
孫耀先認為,香港不可以只是背靠國家,設計師應維護在國際市場的認受性,兼顧國際客源。政府亦應平衡調配資源,鼓勵外闖。
至於相對較小的本土市場,並非沒有空間。設計中心行政總裁利德裕謂:「創意的思維應該是跨界的。」設計中心近年致力將設計思維推廣給政府、首席執行官、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碩士)等不同專業的人士。「設計」的涵義遠不再只是視覺的觀感,「運用設計思維的企業,永遠在經濟低迷時,還可繼續創造價值;資源愈緊絀,創意爆炸力愈強。」
「如Steve Jobs,既是創業者,又是設計師、營銷者、超級銷售人員,一個設計思考者(design thinker)。他把多方面知識像搓麵粉搓在一起,融合運用,創出蘋果這樣成功的公司。」兩人都呼籲本港企業多運用設計思維,多利用設計和設計師,跨界創新,創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以設計作為競爭力。
科企重設計 具盈利模式
展望設計業的未來,孫耀先認為,香港的優勢已不在設計,需有新思維,例如設計結合科技,以及精心設計的收錢模式,「香港近年成為start-up熱門地,9GAG、Cherrypicks等都是成功結合設計和科技的本土企業,香港可以從這方面突破。」
他指,環顧全世界,龍頭都是科技公司,例如Google、Apple、Facebook,且都很重視設計。「設計現在很多體現在智能產品上,若只是流於皮毛地『整靚』它,是不行的。設計公司若能引入科技元素,或者科技公司與設計結合,並具備盈利模式,是可以探討的方向。惟現時未有很多設計公司具備其他兩方面的認知。」
孫認為可從教育着手,「學校不應只是教學生設計,可介紹多些有關商業模式的內容,科技知識也要提升。」
「我們很多老師是舊派的,他們平面設計出身,教了幾十年,如今有些科目或需要幾個老師一起教,如資訊科技老師再加商業老師,應用co-teaching的模式。」他表示。
盡管挑戰多多,一班年輕設計師勇於創業,實現自己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