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深度創業教育訓練可造之材

承接4月23日講述有關「創業教育及訓練員工特質」的文章,筆者今次再為港的創業教育把把脈。

現今,大學創業教育的主要問題是:教授本身。首先,現在的課程設計及老師招聘均由教授及校長負責的。他們絕大多數從未創業,卻要為創業教育設計課程,這猶如一位地理學教授為醫學院設計醫生訓練課程。因此,許多大學中的創業教育課程設計的本身並未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創業技能。

現在大學普遍所提供的教育課程,形式基本上是:1. 授課——教授一些商業知識,如會計學、市場推廣及管理等。2. 研討會 —— 主要由一些成功人士講述他們成功創業的故事。3. 比賽 —— 由教授們領隊參加校內外的商業計劃比賽(BusinessPlan Competition)。4. 培育中心(孵化器,Incubator) —— 由學校撥出地方免費給予有志創業的學生們創業。5. 導師計劃——招募一批有豐富經驗的畢業生為有志創業的學生們提供免費指導。

這五項活動大都是人有我有的活動。當然,筆者並非要完全否定上述五項活動對有志創業的學生的幫助。但試想想,假如上述五項創業教育課程真的如此有效,那麼我們的大專學府都應該可見到很多創業的例子。但是我們現在可看到學生們的創業例子仍然不多,成功個案更是寥寥可數。除了一些其他社會因素,這暗示現在的創業課程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課程內容

在設計創業課程時,學校們應注重創業時的實際情況。最好的方法是在設計課程時,已有豐富創業經驗的人士參與。現有課程設計的重點內容,如會計學、管理學、市場推廣和營銷策略等商業知識,一般是在資源(財務及人手)充足的環境下才可發揮效用。這些知識對於資源有限的初創業者來說,所能發揮的作用並不是很大。因此,學校應該加入教授多一些在非常有限的資源下,創業者需要的,甚至是求存的實際技能,例如利用網上銷售,用社交網站做產品市場推廣,利用股權吸引人才共同創業,以及與市場人士組成聯盟以「借力打力」的方法確保新創產品更容易打入市場等。

研討會

研討會一向只重視成功模範(successmodel)的分享。由創業成功人士講述其歷程及成功模範不是不好,但教授們必須知道,成功模範是很難重複的,因營商環境是隨着時間而改變。如今天我們把Steve Job從墳中拉出來救活,並要求他再次推銷iPhoneOne,他是不可能如多年前這麼成功的。時移世易,現在大部分人已用手觸式屏幕手機(touch screen phone)及iPhone5了。同人同產品,但環境的變化亦改變了營商環境,以前的成功模範已不能滿足現在的市場需要。因此,成功歷程及個案只可作推廣創業之用,實際應用價值不大。相反,失敗的例子卻非常有參考價值。成功個案需要有很多因素配合在一起,才能達至超人的成績,但失敗的原因則一個便足夠了。如在研討會中,我們能多討論創業過程中我們可能遇到的「失敗因子」(failure factors),同學們就可以對創業可能面對的問題有更深的了解,這樣便可大大提高同學們創業的存活率。只要企業可以繼續生存下來,同學們將來便有機會成功。因此,失敗個案比成功個案更為實用。

商業計劃比賽

許多學生只會視商業計劃比賽作為其課外活動,他們並沒有真正意思創業的。同時,教授亦大多認同商業計劃比賽只是學校內籌辦的活動之一。賽前預備不足,賽後沒有執行是我們現在典型比賽的弊病。更甚者,評判們的背景及水平並不一致,而且以一些沒有創業經驗的人士為主,再加上每個參加比賽的項目內容多有差異:科技、產品、市場等,要設定一套統一的標準去評核各隊伍實在困難。因此,評判大多數的打分都難免主觀,學生在過程中可學習到的比較有限。當然,將比賽作為其中一項課外活動及推廣,這樣問題是不大的。但如學生需從比賽中學習真正的創業,那就會有一定困難。

培育中心

培育中心在定義上已是一個失敗的開始。培育中心的概念是把創意化為創業,如從雞蛋孵化為小雞。但小雞是缺乏生存能力的,很多都不能存活下來。因此,培育中心不應把有限的資源浪費在孵化很多「小雞」,反而應該集中有限的資源,把一些很有前景的創意轉化為有覓食能力的企業。我們應把資源集中起來,組成一個創業加速器(Accelerator),集中力量令一些被選中的項目成長起來。雖然這樣可能會使一些很好的創意在早期就不幸地淘汰出來,但那些幸運給選中的便有更多的空間成長。

可找「失敗的人」講解

導師計劃

導師計劃可以說是所有創業活動中最有幫助的一項。因為導師們通常都有一定的工作或創業經驗,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知識承傳」(Knowledge Transfer)方法。但創業往往是需要超乎「知識承傳」的,其中包括導師們的入脈、名譽及商業網絡等。對創業者來說,這些社會資本是比資金更為重要。可是,一般來說,願意把一切都「奉獻」給創業者的導師不多。其中最大的因素是動用社會資本都是有一定的成本。因此,一個好的導師計劃是應該有系統地協助導師們把他們的成本「賺回來」,甚至可以增加導師們的社會資本。這樣導師們才有動力全力發揮他們的社會資源,為創業者護駕,真正把導師的作用完全發揮出來。

上述所提的建議只是點出現在大學創業課程可以改善的地方,我們還需要處理一些執行上的問題,例如怎樣找「失敗的人」來說明其「失敗因子」、怎樣鼓勵商業計劃得獎者創業及對創意進行有效的篩選等。因文章有限,就留待續者們自己好好細悟了﹗ 之二

wiltonchau@baf.cuhk.edu.hk香港中文大學創業實務教授、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泛亞創業投資平台主任、創業研究中心執行委員會委員

周志偉

Date: 
Thursday, May 29, 2014
Media Name: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