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落戶香港?
近年在全球設計界中方興未艾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運動,已慢慢滲透入其他的界別,以致歐美國家的公共事務、工商和教育界認識這場運動的人也愈來愈多。設計思維的熱潮,當然離不開推動者的聲望。當中包括的IDEO 是全球頂尖的設計公司,史丹福是全球頂尖的大學。再加上像寶潔(P&G)這樣高調使用設計思維來創新的傳統公司,在使用後得到不錯的增長,顯示出傳統公司利用設計思維創新有望。
在香港,推廣設計思維的教育工作也開展了好一段日子,由香港設計中心和幾家設計學院做主要推手,再加上為數極少的數家顧問公司在旁提供相關服務助勢。然而,在本地認識「設計思維」的人,仍然寥寥可數。
究竟設計思維是甚麼?它如何源起?
要理解和回答上面幾個問題,就是要先從何謂「設計」入手,遂點釐清。首先,一般人都會認為設計是和「美」相關,以為做設計就是要把東西做得好看、吸引,所以視覺效果對設計十分重要。這種看法只不過突顯出設計其中的一項功能,即捕捉和表達美感。設計揉合形式與功能,不過大部分人都會同意設計應為商業服務。設計不是設計師個人對美的表達,這工作應該留給藝術家,設計最終是要為客戶解決問題。
要解決甚麼問題呢?興起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德國包豪斯(Bauhaus)學院,認為設計要跟科學、藝術、生產結合,形式跟功能結合,以解決工業及社會發展的問題。他們的提議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身為戰敗國,蒙受《凡爾賽》條約屈辱及百業待興的德國所急需的。學院認為,功能和形式的關係更應成為設計工作的核心課題。重視功能的人士當然贊成「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設計不需要多餘的裝飾,能夠突顯功能便足夠。簡單就是美,多餘的東西是浪費。反對者則認為這種功能至上觀,只會鼓吹沉悶和單調的設計,不會受時下重感性、貪玩的顧客所歡迎。
「設計就是關係。設計是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關係。」這句話是平面設計的殿堂級人物保羅蘭德(Paul Rand)對設計所下的定義。蘭德認為形式和功能不能截然二分。好像你看的這篇文章,它有標題、有排版,它是整份報紙其中一個欄目。同樣,把設計看作是一種關係的設計界先驅還有基斯杜化.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在他而言,情境界定設計問題,形式提供答案。設計不能脫離其物理和文化時空來考量,失敗的設計往往是因為設計師高高在上,自以為很懂,忽略了就地取材,從用家和維護人員的需要出發來做設計。
以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來了解設計的大師, 就要數唐納德諾曼(Donald Norman )。他對推動「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不遺餘力,更曾經效力蘋果公司,把用戶體驗作為蘋果設計的核心。諾曼認為在用家和設計師的思維模式之間有一道鴻溝,使到大家對設計形式的認知有分歧。好的設計師就是要進入用戶的世界,設身處地去理解他們的需要,來創造出好的設計。
「設計思維」論者認為設計是一個過程,雖然創新是設計思維最終追求的目標,但受到諾曼和亞歷山大的啟發,設計思維也以用戶和其處境為研究的起點,用同理心(empathy)全面代入用戶的情境,以用戶的角度來看問題,務求深入把握用戶的體驗。功能和形式的關係是靜態的,只有在人與設計互動的時侯,設計的價值才被體現。這個轉變一方面受到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反映出許多經濟體已由製造業為主過渡至服務業為主,而服務本身就是一種體驗。
設計思維與用戶體驗
另一方面,資訊科技的急速變化,也使「人機互動」( Human-Computer Inte raction)的模式,變成人與其他產品和服務互動的模式。當我們了解到包豪斯和IDEO/D-School的時代和歷史背景,我們不難明白他們對設計為何有不同的看法。
對IDEO 來說,設計思維的過程結集了發散性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和收斂性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前者使用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的技巧,蘊育創意,有助形成不同的設計模式。後者用作分析評估各模式的利弊,幫助聚焦、整合和篩選。這兩種思維方法可以交替使用,建立可核證的體驗原型(prototype),用來模擬和核證用戶使用設計時的體驗。成熟的原型可作更深入的可行性評估, 計算生產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成本和收入結構,如何與供應鍊和市場配合。
設計思維就是連結創意和創新的一道橋樑。不過,要有效發揮設計思維的威力,公司的文化要有探索精神,公司的組織要有多方面的人才,並且有制度地鼓勵他們組成跨功能的團隊。每位隊員的理想人格原型(Archetype)都應該是T-Shaped。T 字綜向的一軸代表專業的知識和技術,橫向的一軸則代表能和其他領域協作、進行創新的設計思維。
香港設計的幾位奠基者,到現在依然很活躍的石漢瑞(Henry Steiner)和靳埭強等,都在他們的創作生涯中,從包豪斯和保羅蘭德處獲益良多,並將所受的影響,跟中港文化結合,而譽滿國際,在這傳統下孕育了幾代出色的香港設計師。
我們現在要問:當年包豪斯在香港設計界叩開了一扇門,獲得非凡迴響,如今設計思維也已傳至香港,香港新一代設計人能不能融合「設計思維」及中港文化,將香港設計發揚光大呢?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學項目總監孫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