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教育 「內地有心未夠力」
「教授不可教授的事物」(Teach the Unteachable)是上海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www.stefg.org)的口號,此會由上海市政府於08年支持成立,計劃撥款每年1億元,連續5年,總部設於創智天地,就近張江科技園。
它先後與多個國內外的創業研究、慈善機構合作、交流,例如美國的考夫曼基金(Kauffman Foundation)、南開大學的創業管理研究中心,除繙譯外國經典及出版本土創業書籍、舉辦教育會議,它推動的其中一個重要計劃,是在上海的11所高院校,如復旦、同濟等設立天使投資基金,支持好的學生創業計劃成立新的科技公司,投資由數萬到幾十萬元不等,迄今催生了300多家大學生企業。
內地對學界支持 流於口號
筆者於中大創業研究中心舉辦的「創業教育圓桌會議」,認識了研究部總監李俊先生,了解到基金會的運作,「驚歎」上海政府的建設及財力,決意到上海看個究竟,適逢基金會舉辦「創新型創業教育實踐」研討會,主講者有Paul Reynolds(全球創業觀察發起人)及南開大學的張玉利教授,筆者有幸參與他倆牽頭的團隊申請到國家的自然科學基金一起去研究中國的創業情況,遂大膽自薦要參與會議,多了解內地情況之餘,順道解說自己知道的香港情況。
與會的人數非常踴躍,比大會預計的接近100人多出幾十人,來自全國各地,反映內地學者要認識創業教育的積極性。據張教授所說,內地對創業教育的認知始於97年清華大學所舉辦的第一屆創業計劃比賽,到02年教育部確定9所高校做創業試點院校,奠下基礎,到06年南開與百森學院(Babson College)合作,邀請了Jeff Timmons(已歿)等翹楚開辦了創業教育課程,先後舉辦了不少教學活動。雖然教育工作開展了不下10年,創新企業又不斷在國內冒起,但會議給予筆者的印象是內地的創業教育還有大量的改善空間,而且雖然國家要大力推動創業及創新,又有像上海創業基金會的組織,但實質上給予學界在創業的支持遠遠並不足夠,甚至是口號多於實際。
資源難尋 與港面對相同困局
原因甚多,創業教育始終是一門新學科,一方面要跨學科的知識,又較其他學科着重實踐,不少學院並無從商經驗的學者,難以掌握教學重點,缺乏信心及熱誠,令課堂流於理論化而枯躁;研究出版的壓力亦令不少人覺得一門着重實踐的學科,並不能幫助他們出版學術文章,不值得投資時間。而且,經過急速發展,大部分住在內地城市的學生及父母,已經變成香港一樣,以覓得一份穩定、高薪的大機構職位為理想,故此院校亦很難投放額外資源,支持老師開設新課程去迎合相對地小群學生的需要。
以上情況,實在出乎筆者所料,因為時空制度皆不同,想不到內地的創業教育發展軌、現況、面對的困局,都和香港相似:如我們應怎樣尋找到資源去組建非主流、跨學科的課程、幫助老師做到實踐性強的創業教育、結合教與研來做到教學相長等。
說回當日的演講,與會的一位老師問筆者的第一條問題:「區老師做創業研究中心主任,究竟有否創業經驗?若無,又如何教授呢?」一條尖銳的問題,我思考了一會,然後給了一個虛心但實質的回應:「我辦創業研究中心之前沒有,但we walk our talk(做我們說要教的事)。」
篇幅所限,下月再作詳細說明,希望對各位有所啟發。
撰文:區玉輝 中文大學管理系副教授、中大MBA課程及中大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