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社企 顧客滿意員工熱誠
愛挑戰、敢創新、有夢想,除了是企業家的特質,亦是成為社會企業家的必要條件。社會企業家明白到財富、盈利都只是手段,最終目標是服務社會。而除了有目標之外,亦必須具備清晰的核心業務價值,那就等同企業靈魂般,主宰企業的精神及發展方向。
僅談提供就業 難留住顧客
香港的茶餐廳隨處皆是,你會如何選擇光顧哪一間呢?作為消費者,一定會以食物質素、環境、生、服務態度、價錢及地點而作出選擇。所以茶餐廳的經營者,定必會千方百計滿足顧客所需,若然一家社企茶餐廳,只談提供工作機會予弱勢社群,而忽略顧客所需,那便難以留住顧客。
我相信,如果能夠鼓勵一些在業務上已成熟的企業,在營運目標上注入社會服務精神,這絕對是社會企業的另一條出路。
培育社會企業家 跨界別合作
而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較早前出席立法會的特別會議,回答有關社企的發展方向時,提出了「培育社會企業家」及「促進跨界別合作」就是其中的大方向,這正與我經常提倡企業與社會融合的概念不謀而合。
我認為企業家應該重新規劃企業精神,試圖從資本主義那單純的獲利誘因之外,結合技術與制度的創新,創造具備雙贏且能持續發展的社會企業。
縱使規模較小的生意,也能為社會帶來改革性的啟發。例如一間生產及銷售電子產品的公司,貨品價廉物美,連長者及低收入人士也能負擔。他們堅持聘用的員工,有三成是來自低學歷、沒有銷售經驗的年輕人、中年婦女及退休人士。透過灌輸其企業的使命,令每位員工對工作產生前所未有的熱誠與投入。這種營運模式,不僅令弱勢社群有權利享用科技產品帶來的樂趣,同時亦創造更多地區性的就業機會,促進社區鄰里和諧的關係。
賺錢例子 企業與社會融合
這間公司由開業至今,一直也沒有標榜自己為社會企業,但卻能在短短一年半期間擁有8間分店。他們的成功,在於其精明的商業策略,洞悉到金字塔的底層(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便是他們的目標消費對象,製造合適的貨品,為他們服務。現時全球有大部分的人口都活在金字塔的底層,亦即是我們所說的草根階層。
所以,若能掌握及滿足他們的消費需要,便可得到這個巿場最大的佔有率。從金字塔底層所賺到每件貨品的邊際利潤,雖然比不上高消費產品,但整體的銷售額卻相當可觀。
社企應該是一盤賺錢的生意,既能令顧客稱心滿意,亦同時令員工熱愛工作。我們香港已經有這樣的一間由私人企業變成社會企業的個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更多企業與社會融合的例子。
撰文:蔡明都 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項目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