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借力 社企速食營商模式
目前本地的社企多由 NGO 牽頭艦,私人主導的少之又少。City Greeny 是其中的一間,究竟一個沒太多工作經驗的年輕人,如何搞出一盤連 NGO 與商界也叫難的社企?另,近期在政府大力推動下,終有大財團與 NGO 聯手。但一天一地的思維,又可如何融合?
私人社企 - 掘金又掘心
City Greeny (城市新町) 是一間專為學校設計及提供園藝服務的公司,雖然它聘用的,都是一些中年失業人士,另又附設園藝工作坊,為學生提供生命教育,衍生出高於自身利益的社會價值,但很有趣,從一開始,它的定位並非社會企業。
從商業到幫人
「當時純粹是自己想做園藝,想法很簡單,搵到錢就算。」老闆 Kane 是個 20 多歲的年輕人,於 05 年時創辦現時公司。其時他聘用中年失業人士,純粹出於商業考慮:「最初是自己一個人以 freelance 形式接工程,沒能力聘請全職員工。剛巧有機會到非牟利機構教授花王課程,認識了一班失業人士,便以兼職形式聘用他們。」Kane 笑言,當初並不知道何謂社會企業:「那時只知他們解決了我資金上的問題,同時他們又不用給份工綁死,是雙贏的局面。」
Kane 不諱言,起初與員工的關係,只是僱主與僱員,雙方之間沒太多互信。直至 06 年,公司周轉不靈,他的心態才開始改變。「當時贏了『香港青年創業計劃』,得到 5 萬元貸款,開始接一些設計師發來的工程。但很吃力,對方要求快靚平,那一刻,我尚未準備好,合作了 3、4 個工程後,他們就不再幫襯了。那時我已租有辦公室,又有工人,很有壓力。」正當旁惶之際,幸得工友們伸出援手:「他們很好,願意遲點才出糧,俾我頂住先。」感動下,Kane 決定自此以後,請人都從機構那裏招聘。
心態最緊要
現時 Kane 除聘有一名全職及一名兼職,還會另聘散工。兼職員工月薪 $3,000,超時會補水,散工則每小時 30 元工資,比市價 20 多元的略高。不要少看那數千元,原來對於一些低收入戶來說,已幫了不少忙。「兼職那名員工若找一份保安,可能有 7、8 千元,但就要返 12 小時。他有小朋友要照顧,我們時間上可以遷就。」但也不用給 30 元時薪,再額外包車費飯錢吧?「唔得㗎,我自己做過,很辛苦,20 多元不合理。」
Kane 未必是大眾心目中的企業家,卻絕對擁有企業家精神,只是大家對賺錢的概念有別而已。「賺錢是必須的,因為有錢賺公司才能持續下去,但次序可能並非排頭。我沒想過要賺許多錢,現在的收入夠我開飯又儲到錢,雖然不多,但幫到人,又達到普及園藝的目標,我已很心滿意足。」
----------------------------------
學生實驗作 —— 有心但好「甘」
近期政府不斷催谷商界與 NGO 合作,推動社會企業。然而 NGO 與商界思維南轅北轍,前者以服務社群為目標,後者則向盈利邁進。要在兩極之間尋找平衡點,有一定難度。
去年,一班中大和港大學生,嘗試與 NGO 合作辦社企,就遇到以下情況。
Hand by Hand Laundry 是 07 年中大創業研究中心「社會企業挑戰」賽的勝出隊伍之一,有別於一般洗衣店,Hand by Hand 看中家居對手洗衣衫的需求,故構思聘用地區婦女,提供手洗服務,另設機洗,以達致提供弱勢社群就業機會的社會效益。他們先找來黃大仙區某一 NGO商討合作,卻因店舖地點問題而告吹。「我們打算設店在東涌,但對方指東涌多是新來港婦女,跟他們黃大仙的中年失業婦女不同,管理跟溝通上有困難。」中大學生 Veronica 說。經轉介後,學生們找來離島區另一 NGO 幫手,可惜事情同樣「爛尾」。
「對方指他們沒有人手負責整件事,卻又不可聘請外邊的人。原因是外人未必熟習中心婦女的脾性,一般行政人員未必能應付得了。」由於仍然在學,事情最後擱了下來。
社工自嘲生意 IQ 低
一直有跟進計劃的中大創業研究中心項目總監蔡明都指出,NGO 分不開服務對象與社企的目標人口,是很常見的事:「商業元素他們看得不清楚,只知自己有班人。」中大學生 Steven 亦表示,整個過程中,他們最常聽到的回應是:「社工不懂做生意。」
中心副主任區玉輝就指:「NGO 是比較保守,但勝在有熱誠;大公司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卻未必有社企精神。現在雙方已認知之間的差距,亦開始尋找資源,把握機會。」他認為,目前香港辦社企,未夠努力,範圍亦狹窄:「目前的社企不夠多元化,多是一些小生意,但其實可以做一些科研等項目,例如種植新型稻米等。」為何不引入外國成功模型,加速進程:「外國例子未必合適香港情況,而且由零做到成功,需要很詳細的步驟,外國經驗人士未必有時間來港。」現時好些 NGO 已着力發展諮詢渠道,讓各方參與事情:「始終香港發展社企只幾年時間,但不是大問題,最緊要有進展。」
﹏﹏﹏﹏﹏﹏﹏﹏﹏﹏﹏﹏﹏﹏﹏﹏﹏﹏
何謂社企?
現時對社會企業的解釋眾多,蔡明都就此作了簡單的兩種闡釋。
狹義:以達到或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的機構,盈利基本上是根據目標投放在事業 ﹨社會上面去,而非作為私人利潤的分配。
廣義:同是為社會目標而建立的機構,目的是減輕或紓緩社會問題。社會問題可包括環保、保育、社區服務、就業機會、在職培訓等等。並以私人企業形式,奉行創新、決心及財政健全的規條,從而產生社會價值。
而理想的模式,應是政府、NGO、商界聯手。
----------------------------------
商界 有 Say
煤氣:為社企找出藍海
現時已有數間大企承諾與 NGO 合辦社企,煤氣是其中之一。它與東華三院及恒基地產合作開展的「Cook Easy 煮餸易」,煤氣負責設計菜單,東華三院「自在軒餐飲服務」負責預備新鮮材料,由智障或低收入人士主理,供恒基地產轄下所有屋苑住客訂購。整個計劃由構思到推出市場,歷時 1 年,與 NGO 合作,煤氣企業傳訊總監黃秀英指出,最緊要找出雙方之間的共通點:「大家的想法確有不同,NGO 的目的,是想幫到他們的服務對象,替他們找工作,我們則諗生意。但只要找到共通點,同樣行得通。」以 Cook Easy 為例,它針對社會對飲食的需求,發展出一個具 market niche 的產品,既是煤氣業務發展之一,同時又提供就業機會予弱勢社群,十分 value added。而在磨合的過程中,更要同時評估工作人員的能力及市場考慮:「在設計菜色時,要確定智障人士有能力應付,過到 QC,否則不能 deliver 出去給顧客。」有心重要,盈利達致持續發展,同樣重要。
----------------------------------
NGO 有 Say
新生會:靠市場觸覺跑出
05 年施政報告才提出推動社會企業,新生精神復康會轄下的社企已達 10 間,數年間,數目又增至 19 間。它是本地發展社企歷史較長的 NGO 之一,亦較多與商界聯手。在辦社企或與商界合作時,其行政總裁溫麗友稱,必須調整思維,從商業角度估量:「大家的想法不同,因為界別不同。但在辦社企時,要諗諗商界怎樣才會給予服務對象一份工。」對於有指 NGO 分不開服務對象與社企的目標人口,溫麗友稱:「我們分得好清楚,服務歸服務,生意歸生意。我們做得較耐是原因之一,其次同事想法也很重要。我自己有好強 market sense,但機構人員的想法也要改變。當然,在辦社企時,也要問問服務對象是否願意參與。」溫麗友指,搞社企,的確又辣又難。「始終是一盤生意,地點或所選行業不對,就會失敗,過往也有不少例子。這些失敗經驗,不多不少也嚇窒一些 N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