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創新困局」 各界需合作 擺脫固有想法 加強支持創業家
近1年,香港的初創企業風吹得熾熱,共同工作間、培育計劃、加速計劃如兩後春筍,機會愈來愈多。
但據Google與中大創業研究中心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本地企業生態系統因缺乏凝聚力,正步入「創新困局」。該中心主任區玉輝呼籲,各界要合作支援本地初創企業,改善創業的四大元素。
「EYE年輕創業家計劃」的《臥虎藏龍的香港?初創企業生態研究報告》訪問了逾900位有志創業人士、270家初創企業及40名導師。總結出健康的創業生態系統所需的四大元素。包括打破社會固有想法、提升市民對本地創業家的支持、突破創新困局、平衡創新生態系統中的五組成員。區玉輝提出「2%任務」挑戰,盼為本港生產總值帶來0.24%增長。
創業者朋輩壓力 飈4倍
區玉輝指,港爸港媽一般愛子心切,希望子女有份好工及穩定的生活,視創業為高風險行為,而不太支持子女創業。同時,創業者亦可能被朋輩視為「經常唔見人」、「不夠朋友」而感到壓力。有參加創業計劃後的創業者表示,來自朋輩的壓力升逾400%,決定延遲創業計劃。「媒體經常報道創業風險高,亦是一大阻力。」
社會上普遍認同「有錢搵咗先」的營商方式,區玉輝相信亦影響了創業者的創業想法及高創新性企業的發展。「社會上有『High Tech瀨嘢,Low Tech撈嘢』的諺語,即投資高新科技項目風險高,低科技項目反而易賺錢。」故中小企對科研的投放一向較少,一來是能力問題,二來受傳統思想影響。區玉輝指,曾有個將科技帶入傳統養珠業的第二代傳人,做得不錯,但其父親始終不太理解及支持。
賺快錢傳統 不重視科研
這種不重視科研的賺快錢傳統,養成香港投資者不相信有高新港企,寧願投資外國高新科企。同時,在本港的研究院,也多與外地廠家合作,不太懂得與本土中小企合作。「大學教授、中小企與研究院之間的認知差距,需時間縮窄。香港傳統工業與高新企業必須有接觸、結合,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要令本港創業生態更健全,區玉輝指政府、教育界、投資者、商界及新創企業本身要攜手合作。「政府10年前試過鼓勵更多風險投資,但成果不太明顯,可再試,以色列也曾失敗,今日也做得很成功。」
他指過往政府推出的配對基金,情況儼如資助成績較差的初創企業。他建議可參考新加坡及以色列現時的做法,鼓勵初創企業做得更好。投資者的投資,未來可作為購買股份的資金,當投資的企業做出成績後,仍可用當初議好的價格購入股份。
不過,香港政府一向奉行積極不干預任何行業發展的政策,雖然近年漸見調整,但區玉輝表示,以上方法可能招來政府扶持某行業,甚或「掉錢落海」的批評。「創新需累積經驗,成功前一定會遇到失敗,大家是否可包容?其實就算有初創企業失敗,人才仍然得以成長,有利社會整體發展。」
天使投資 仍未夠專業化
很多人認為,香港只有700萬人口,初創企業發展有限。區玉輝卻認為,香港中西文化滙聚,與中國相靠,有「近水樓台」之利,與矽谷各自有優勢。
然而在創業生態上,仍有不足之處。「經過幾年的宣傳教育,多了人知道甚麼是天使基金,但天使投資仍未夠專業化。」他舉指如何尋找項目、談判、如何與其他天使基金及風險投資合作仍有改進空間。
突圍者赴美取經 上寶貴一課
研究報告顯示,創業社群中欠缺指導者及支持者。
去年在「EYE年輕創業家計劃」中突圍的隊伍Around(本名myflat.hk)的隊員Antony表示,在美國取經回港後,得到了很多寶貴意見。回來後網站改了名,又拓闊服務範圍,由只集中服務社區居民,多開一條服務小商戶的戰綫。「未來計劃主動出擊,先與旺角的小商戶聯絡。一來可壯大社區成員,二來希望跟商戶合作,提供優惠,吸引更多用家。」
另一隊Tra.fluence的成員Cynthia表示,回來後也明白做旅遊網的競爭很大,必須要以人無我有的技術突圍,現時與一些數據科學家合作,希望借助數據分析重塑網站及增加吸引力。
創業家計劃 聚焦流動科技
繼去年的「EYE年輕創業家計劃」,今年Google與中大創業研究中心以「生活在流動為先的世界」為主題,舉辦2015年「EYE年輕創業家計劃」,4月17日至5月26日接受報名。
Google香港董事總經理Dominic Allon表示:「有14%的港人只透過智能手機上網,可見港人甚受流動科技影響。」故今年的主題與「流動為先」有關。同時希望與參加的隊伍建立更緊密的關係,故今年一開始就選出10隊參加者,專心培育。
一改去年漸進式的淘汰玩法,入圍資格一局定生死。能夠突圍的隊伍,就能得到更貼身的照顧。包括為他們提供金融、人脈建立、尋找投資者技巧的培訓,更有機會向台灣企業取經。
撰文:梁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