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學者:要接受「公帑助或會失敗的人」

有學者表示,英國有團體每年批出相等於1 億港元予青年創業,旨在讓他們汲取經驗,創業成功率僅1%,但本港基金涉及公帑,審批時應考慮申請人創業計劃的潛力。不過,亦有學者認為,評估創業基金回報,應着眼於少數成功個案可製造多少機遇和影響力,故要接受「用公帑資助或許會失敗的人」。

英團體每年1 億扶助成功率1%

浸大工商管理學院客席副教授紀治興提到,設立創業基金可用作教育用途。

他舉例,在英國有非牟利機構營運的創業基金,每年平均提供約1 億港元予青年創業,分3 階段資助,包括提交創業計劃、付諸實行及能夠自負盈虧運作,惟不少申請者於最後階段無以為繼,成功率僅1%,但基金旨在培訓和啟蒙青年創業。

倡從加強大學課程着手教創業

不過,紀指出,上述英國基金較少動用社會資本,本港今次的創業基金則涉及公帑,故審批要求不能太低,審批標準宜集中在申請者的準備工夫和計劃潛力。他認為,在香港有一定創業機會,惟青年較害怕失敗,且本港寸金尺土,舖租高昂變相加重創業壓力,故應從加強大學相關課程着手,教授青年創業時如何「趨吉避凶」。

不應太重有多少成功個案

中大創業研究中心主任區玉輝說,政府若設立創業基金,要接受「用公帑資助或許會失敗的人」。他解釋,創業失敗個案總比成功多,故基金重點並非放在有多少成功個案,而是看多年後,仍在營運的個案可製造多少機遇和影響力, 「創業是一部老虎機,就算100 間新公司中最終有70 間失敗,或有5 間有機會可做到風山水起」。

政府現有數個資助企業的計劃,據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及創新科技署的提供資料,創意智優計劃、專利申請資助計劃和創新及科技基金,均有約50%申請人獲批撥款,但有關部門沒提供申請者「創業成功率」。

Date: 
Monday, January 12, 2015
Media Name: 
Ming Pao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