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談創業大計
時間猶如白駒過隙,轉瞬間2015年已經到來。餐協謹在此祝願各位會員和讀者:新年進步,萬事如意!
2014年已成歷史過去,於此一年,飲食業有何得失?箇中喜樂如何?我們將在收集得更多資料後,在下期會詳盡的向各位報道和分析過去,展望未來。
新年新開始,剛開始投身社會的年輕人,或是在職場打滾多年的人,往往有這個想法:與其被上司頤指氣使,何不自己考慮創業,就算賣「鹹脆花生」,好歹說也是老闆呀!
本地的創業情況分析
香港是否一個創業的好地方?
財經雜誌《福布斯》比較全世界的城市和地區,將香港列為矽谷和紐約後的最佳創業城市。世界銀行將香港開辦公司的方便程度列為全球第五,可見香港在世界各地受歡迎的程度。事實上註冊一家公司,在香港只需經過3個程序,前後不需三日便可完成;同樣的做法,在菲律賓要15個步驟,最快也要一個月呢!
香港的稅制亦非常簡單,就只有利得稅、物業稅,以及僱員強積金,合共22.9%,這比起菲律賓的44.5%低得多了。稅務簡單,稅率又低,難怪成為不少外來投資者的天堂。
早前Google與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訪問了612位本地創業家,聯合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本地創業生態系統由2009年至2014年,錄得近300%增長,而本地的共用工作空間(Co-workingSpace)數目由2009年的1個已飆升至去年的22個。根據政府公司註冊處顯示,2013年的新公司註冊數目超過17萬家,去年只是上半年又增加接近10萬家,創業之蔚然成風可見一斑。
但另一方面,由康乃爾大學、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WIP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同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涉及143個國家,覆蓋全球93%人口)謂,香港2014年雖仍可保持全球首10大,但已從2013年的第7位跌至去年的第10位,在亞洲也被新加坡趕上,這與人才培訓不足及創新產品欠奉不無關係,實在值得香港人警惕呢!
「創新」與「創業」往往有密切的關係,但香港文化並不鼓勵冒險及創新,往往強調入大公司謀求安穩。況且缺乏經濟基礎及財政保障使創業變成高風險的行業,長輩不希望年輕人接受創業的艱辛,加上本港主流行業的就業機會充裕,人們傾向較低風險的職業。「在矽谷搞初創企業就像RockBand般有型,你會獲得尊重與欣賞。反而在香港搞創業,會被人認為黐線,找不到工作才冒險創業。」一位創業者這樣形容。
的確,大企業重視穩定性,較循規蹈矩;自行創業或在初創企業工作,靈活性更顯重要,許多決定是本着「博一鋪」心態,對一些反傳統,想創新的人可能更為適合。
無論如何,創業是有可能失敗的,要有心理準備,但過程中所學到的籌募資金能力、創業經驗、思維擴闊卻都是彌足珍貴的。社會應用正面的觀點,積極看待這些冒險家,而不應採取冷嘲熱諷的態度。
創業無分年齡
當談到創業的時候,我們一下子就會想到,這都是年輕人的玩意。
當然年輕人更多接觸新科技,思想更為敏銳,而且有的是青春和時間,故創業成功故事更多。
像一對港人兄弟,去年便研發了智能咖啡機Arist,而且在群眾集資平台Kickstarter籌得逾84萬美元,產品已引起國際關注,公司收得來自30個國家的過萬定單,連星巴克(Starbuck)都邀他們往美國總部商討合作。這自然是成功的例子。
這部咖啡機以智能手機操控,特點是利用內置的程式,根據不同咖啡豆和用家個人風格而作出專業處理。既可以調節個人喜好,又代替了咖啡師的專長,省卻排隊的麻煩。
中年創業也見輝煌
麥桂培的添好運,是本港米芝蓮摘星小店的成功故事。麥桂培是在40多歲,正值金融海嘯時才創業的,「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冒險一博之下,終於踏上成功路。如今本港有5家,台灣亦有分店;連遠至越南,亦有添好運的足印,店舖設在高級酒店內。
退休創業亦有人在
人稱大師姐的麥麗敏,是著名食家江獻珠的入室弟子。
她在58歲從IT界退休,決定建立一個有香港特色的自家品牌。
對食材的嚴格要求和講究,對包裝的認真設計,使出品倍添特色,加上在IT的管理經驗,幾年過來,如今旗下食品已過30款,年營業額是八位數字了。
三位香港人的創業事例,會否給我們一些啟示呢?
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