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社企路難行 90後變陣開源

20歲出頭的大學生,有改變社會的熱誠,他們贏了社企比賽,取得獎金實現夢想。但真正踏上創業路後,發現難關一個接一個。然而,他們未言放棄,因為他們年輕,輸得起!

黃文萱(Leti)、呂皓筠(Amy)和鄧敏琳(Bonnie)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眼見本港食物浪費問題嚴重,決定在2012年6月4日成立「豐剩」,喚醒社會對剩食的關注。

歎收集剩食 耗人力不治本

選擇在一個別具歷史意義的日子成立,3人不諱言希望「豐剩」能在社會掀起一場小革命。起初「豐剩」主要在網上號召義工收集超市棄置的食物,後來擴大至婚宴和派對,轉贈予露宿者和志願機構,但現已停止。

「我們無車,無儲存間,只能靠義工人肉運輸。」長遠運作不可行,加上有次去派對收集剩食時,聽見在場有人擬轉往其他地方再狂吃豪飲,她們發現收集剩食不能治本,「教育才是解決剩食問題的方法」,於是他們積極與中小學合作,推出教育計劃,包括舉辦剩食工作坊,利用麵包皮、店舖賣剩的水果等製作點心和果醬;又舉辦模擬自助餐等活動,推廣珍惜食物的理念。

轉辦工作坊 摸索賺錢之道

去年「豐剩」在社會企業挑戰賽中與歷耆(見昨日報道)成為雙冠軍,奪得24萬元獎金,後註冊成公司。「要開銀行戶口,搞註冊,光是訂立公司章程,都用了2、3個月。」除了為行政工作頭痛,3位創辦人最擔心的是如何維持「豐剩」的財政。

Leti坦言成員都沒有生意頭腦,不擅長賺錢,「其他社企可以賺錢,又有社會責任。我們仍在摸索這條路,學習如何起步。」目前「豐剩」主要靠開辦工作坊維持收入,每次收入500至2,000元,但Amy擔心「純粹教班吸引力不大,而且十分被動,無人找你就無收入」。Leti憂慮:「學校有穩定的時間表,暑假、考試就無活動,那幾個星期我們靠甚麼維持收入?」

中大資助 製微電影小冊子

因此,她們積極開拓工作坊以外的其他收入來源。最近「豐剩」與中大合作舉辦教育運動及廚餘再生計劃,為期兩年,將獲中大資助約1萬元,拍攝3套微電影和製作小冊子,在校園推廣珍惜食物的信息。

此外,「豐剩」也計劃整合過去到中小學舉辦短期課程的經驗,推出教材及製作繪本,讓更多人能夠透過教育,學懂愛惜食物。

3人決定畢業後繼續經營「豐剩」,並以兼職幫補收入。「難得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好多人去到中年才有機會做生意。這是一門生意之餘,又可以對社會有小小貢獻,不想失去這個機會。反正我們毋須成本,nothing to lose(沒東西可輸),除了青春之外!」(系列二之二,完)

Date: 
Friday, March 28, 2014
Media Name: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