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科技為全球資訊植入DNA

10月28日,本地一份報章刊登了一篇有關《美國移植學報》將兩篇由香港大學發表的論文撤回的新聞,理由是:論文內的圖片來源不清晰。想不到嚴肅的學術期刊都會遇到商業社會常見的困局,而這正好說明我們在網絡世界中面對海量資訊做研究時其中一個大問題:資料太多,難整理,難追尋!

當我們在互聯網上載一幅相片,我們基本上無法有效地控制甚至知道,我們這幅相片被人用在了哪些地方,被哪些人查閱過,在哪些文章中被引用過更是完全不得而知。如果相片被人引用並借此牟利,甚至把原創者的功勞也霸佔,知識產權無法受到保護。沒有Google等互聯網巨擘幫忙,我們極有可能對自己的資料被引用完全不知情,更不用說分享一部分應得的盈利。相信一些有價值的資訊也因為這個原因而沒有上載至互聯網,這實際上對資訊交流產生了負面影響,但這種情況,可能隨國際ISLI標識符的誕生而改善。

ISLI標識符是國際標準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在2015年5月15日正式向全世界發布實施的國際標準,編號為ISO 17316。

ISLI的全名為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 International Standard Link Identifier,是一種特定的數位編碼,它基於中國MPR(多媒體印刷讀物)出版物國家標準MPR編碼的碼制及其理念所創建。ISLI標識符以MPR技術系統為基本技術支撐,在其服務欄位加取MPR編碼為應用編碼,可令這項科技在書、報、刊、相片、音像、影視等產品領域得到應用。使用ISLI可產生以下的作用:

將開創互聯網新格局

為內容資源建立ID和本根伺服器。資訊內容提供者應用ISLI識別字編碼嵌入技術,在內容產品生產環節為內容嵌入全球統一的ISLI編碼,為資訊內容植入如同DNA的「資訊技術基因」,並使之具有對資訊內容跟蹤定位的GPS功能;為資訊內容建立相對於「互聯網IP位址」的「資訊內容ID」,為內容供應者建立相對於互聯網IP「根伺服器」的互聯網內容資源「本根伺服器」。由於這項技術建立了根植於互聯網底層,並任由互聯網反覆運算發展而仍存在的識別字系統,可從根本上打破以往任由網霸「以技術攫取別人資訊資源」的局面。

以關聯標識實現內容管控和版權保護,建立內容與設備或人之間的「源與目標」的關聯。不論出版內容的整體還是其中碎片化的組合,都以建立與終端呈現設備或者和人的關聯。

被關聯的實體可以是實物,例如紙質圖書;也可以是電子化的資訊資源,例如文本、聲音檔、視頻;還可以是抽象的,例如地理位置座標,或是某個時間點。通過關聯標識及其自動鑑權等技術系統,使內容供應者對發行於互聯網的內容資源能夠進行全媒體、跨媒介、全流程跟蹤管理,真正實現「誰的內容歸誰做主」的原則。

以關聯標識讓內容資源產生「雙增」效應,建立內容與內容之間的「源與目標」的聯繫。通過生產環節對內容源(出版內容本體的整體+碎片)和目標空間(未作選定的在出版內容本體之外與源有關的目標內容空間)進行關聯標識,運用ISLI技術在出版者與讀者之間開展互動,發動廣大讀者針對源創造並提供更多更好的目標內容。

順便一提,在全球擁有否決權的62個Registration Authorities(RAs) of ISO (ISO的技術註冊機構)中,香港的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Content Industry Association(ICIA)是其中之一,負責管理全球有關ISLI的應用。這是ISO於1946年創立至今,除日本以外在亞洲的唯一的全球註冊機構,這也使香港在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科技界的朋友大可留意ISLI科技的未來發展及其商業概念。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周志偉 #經管智慧 #商管啟示

Date: 
Thursday, November 12, 2015
Media Name: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