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如果我有一億元為大學搞創業?

筆者服務的中文大學,歷史超過50年,然而資源頗有限制,和美國一般出名的州立大學相若。在2019/20年度的收入包括政府提供的補貼、學費、捐款等有100億元,並錄得逾16億元盈餘撥歸基金。多年累積,大學專用基金總額亦達到190億元,雖然不少金額有特殊用途,不能隨意運用,用了作投資的資金亦有47億元。忽發奇想,越來越多人捐款給學校等願意推動創業,友校城大就剛宣布一個五億元創立300間新企的計劃!如果中大給我一億元,僅是去年利息及投資收益的四份一,我會點樣搞好創業呢?

以終為始,大學搞創業點樣算達致成功? 大學一般有三大使命: 教育、研究 、實踐。對教育來講,激發學生創業熱情,教導學生創業思維,訓練學生以創業角度打好份工或者做慈善都得,亦可以輔助他們搞新創企業作為未來事業。至於研究,要令到從事研究的同事及學生事業可以發展,促進基礎研究,亦要協助將出色 的發明作科技轉移,貢獻應用產業。得到公帑及社會的支持,大學要能夠回饋各界,在實踐上令 科研人員、畢業生成功創業,幫助商業發展,建立新產業營,促使社會進步;做好可以建立聲譽,勃發更大的影響力。

如果要達致以上的三重目的,單以資金複製然後營運一間Y-Combinator 類的加速器,對已經開始成形的香港創業生態圈來說,必須作出調整才可成為合適的方案。以大量資金吸引新創及創業家加入拼搏行列,配合專家指導及訓練, 的確證明了可以引發良性循環,吸引更加多人才投入創新及創業,有機會因此而促進創新及為創業家創造事業;而加速器亦持有新企業的股權,某些具實力的公司成長後,加速器出售股權,賺取資金支持作持續發展。良性發展循環一旦建立,長遠來說既可教育學生又可促成研究,更會帶來聲譽及更多資源,不失為一個利己利人的方案去使用大學這一億元。

這個想法要注意的是,香港已經有不少初創企業,數碼港及科學園等半官方機構,再加上形形色色的加速器 (例如Brinc, Ooosh Tech Lab) 及大學的初創營地 (例如 Pi
Centre, iDendron),已經提供不少機會給有興趣的企業家,大學應否重複投入大量資源,以促成再多的新創企業。雖然量變會帶來質變,但初創企業畢竟良莠不齊,經驗不足致失敗居多,像香港般的成熟經濟體不需要全民皆創,引進新科技也不需要只靠新創。所以不是初創企業多多益善 ,關鍵在整體地改善新創企業的質素,提升它們科技水平及執行能力,加強競爭力生存下來,吸引到更多風險投資基金。如果只是增加種子基金吸引更多人入場,有可能變成俗語所謂”塘水滾塘魚”,只會分薄了其他組織及 已成立的初創企業裏的人才,造成同質競爭, 結果是浪費社會已投入的資源, 亦不會達成 大學的目的。

要推動創業的目標,又不會同質競爭,重點會在提升新企及創新項目質素及借機加強大學及創業生態圈的弱項上。換句話說,既然新創只是創業生態圈裏的一環, 我們實在需要分析生態圈的弱項在什麼環節,作出補強,才有機會成就更高質素的初創及提升現有的企業及項目。以下我會討論三個不足之處:第一個不足在於如何提升在加速器及支援新企的質素。創業研究提出了所謂 廣泛、深層次、具節奏 (broad, intensive, & paced, BIP) 的導師諮詢是決定成敗的因素。由導師啟發新創企業把握機會加速成長,而且有系統地組織成員互相學習,相互刺激下高速創造新知識及解構新科技及最新市場 機會。奈何現有的導師計劃,仍然停留在由導師及新企自行 發揮的狀況, 臨時拼湊就猶如「學游水就拋學員落水一樣」,合則來不合則去,與理想的導師諮詢相距甚遠。雖然越來越多有能力有經驗的人願意加入成為創業導師,這些資歷深具有人脈 的前輩,多未有輔助新創及科技企業的經驗,他們的作用未必得到很大的發揮。

第二個不足之處在於人才樽頸,新創企業需要UX設計師、程式編寫員等,這些工種 大企業及初創都在爭奪,供應不足下都是市場上渴求的人才。另外一種短缺的 人才是各種有多元思維能力,可以跨界別貢獻的專業人士,重中之重的是有包容心及願意學習新事物、有經驗的高級管理人員,他們可以加入以科技掛帥的新床裏幫助科研人員或年輕企業家,減少走歪路扼殺企業的成長。

第三個短處,香港各院校及科研機構的技術轉移仍需改善。知識轉移受注重是最近的事 ,大學以往主要為管理研究及為發明作專利授權,知識轉移傾向於法律為本,以合規為依歸。意思是他們往往會告訴你什麼東西不可以做及為什麼,但不能告訴你點樣做先有機會達到發明者要的目標,就例如不會告訴你IP策略點走先可以令企業有價值地成長。技術轉移服務需要加強專業度,但並不只需要專利律師 (patent attorney) , 而是需要引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或美國專利及商標局考試) 有技術背景的專利代理人/ 師 (patent practitioner)。研究人員方面,眾所周知以往着重的是他們寫文章出版 的能力,缺乏技術轉移經驗及興趣, 造成知識轉移成效不彰。

必須運用一億元中的資金改善這三方面,提升加入的新企業的質素, 才能善用資源達成大學搞創業的三個目的。本文討論了有什麼不應該做及大學搞創業做得不夠的地方,另文再提出用錢的方案。

原文地址:如果我有一億元為大學搞創業?

Date: 
Thursday, April 15, 2021
Media Name: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信報